《金融之王》经典读后感10篇(2)

  《金融之王》读后感(六):金本位之争

  金融之王

  书的名字很山寨,要不是巴曙松主持翻译的,我可能也不会读了。

  银行家从来都是阴谋论里的主角,他们的行动都是为了各自的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在一战和二战间、金本位制度下,央行的行为考虑的是投资者的利益。

  在这个前提下,一战后,金本位制度下,全球黄金不足以平衡全球资产:1.由于《凡尔赛协议》对德国提出的不合理的战争赔款,2.一战后的黄金主要集中于美国,而法国又人为压低法郎,吸收黄金)。3.老牌金融中心的英国的国力(生产能力)已经与他的金融中心地位不符。

  德国经济的萎缩开场,接着华尔街经济崩溃,接着美国银行业,最终欧洲金融体系瓦解。德国经济崩溃是因为外债过多;华尔街在1930年的股市由于利率政策,黄金储备等因素造成了泡沫,和现在一样,泡沫破灭也是由一家公司破产开始,但不幸的是,这次破产的公司是英国的金融公司,损失的是英国投资者,英国央行担心货币贬值提高利率,都增加了美国市场外资的抛压,更不用说当时的国际货币是英镑这个因素。从此之后美市就一路走低。在德国经济的萎缩和华尔街熊市的影响下,美国银行业出现恐慌,实体经济受到影响。此后,危机蔓延到英国,使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度。最终导致全球金本位制的结束。

  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政策不能够逆经济风向行事导致了1929年的硬着路。所以我认为凯恩斯主义,就是柔软垫子主义——让经济软着陆。

  这本书给我在教科书上看到的观点提供了一些支撑。

  我不禁想,

  书上说微量通胀对经济有益,原因是刺激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应该是相对于别国而言的。

  另外银行家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尽管如此,银行家还是往往被公众所误解。

  一样的政策,不一样的领导者有不同的作用。政客经常有两头为难的时候,所以他们作秀也就无可厚非。

  《金融之王》读后感(七):或许,历史是少数人推动的

  小寒的第二天,北京下起了雪,不那么大,却也纷纷扬扬的。下雪天缩在屋里看大部头,最是惬意。

  非常佩服那些传世的鸿篇巨著,开篇几句,就能把错综复杂的背景铺垫在你眼前,好像大画家那挥洒的笔墨,疏疏落落就给**出一个画面来,让人一下子仿佛置身于那浩浩荡荡销烟滚滚的年头,为即将到来的灾难或纠结或惊恐。比如《双城记》的那句“这是美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不例外,这本《金融之王》以引用的凯恩斯作品的一句话开始:“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章节,在1914年8月走到了尽头。”

  20世纪前50年,会不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一页,各行各业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大人物,哪像我们今天,枯燥平面的小人物充斥世道。

  故事中有战争、有国家之间的博弈,人物是手握大权的大银行家、各国首脑、以及颇具争议的经济学家,情节又是如此跌宕起伏。就像看一出轰轰烈烈的大戏,更何况故事本身还是史实。真是令人废寝忘食的一本好书。

  利雅卡特是职业投资经理人,曾任世界银行投行部主管,如今又无意成了最佳商业图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普利策奖得主。该书从金融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的大萧条,美、英、法、德几位中央银行家(包括美联储主席)为主角,同时对他们的批评基调贯穿全书。

  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大相同,利雅卡特认为,从巴黎和会(《凡赛尔条约》)开始,战争赔款的安排导致德国欠下英、法巨额债务,而英、法因为战争借款又欠下美国巨额债务,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美国因为参战较晚国力无损,又因为借债给协约国而大发战争横财,黄金储备爆增,对比英法德稀薄的黄金储备,分配严重失衡。同时,经济总量大幅增加,黄金供应已经远远赶不上其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四大央行银行家(当然背后是总统或首相的支持)执意重建金本位制,最终导致美国股市泡沫,引发了美英法德经济衰退。

  在这个时代中,有一位直到今天依然是神一般的人物横空出世,那就是凯恩斯。20世纪经济学界卷轴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位。同许多才华横溢,天赋异秉的天才一样,凯恩斯桀骜不驯,被许多银行家视为异类。他的见解若被采用,或可以避免后来的大萧条,可惜他还不是“主角”。所以当他在《货币改革论》中与金本位唱反调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在听他说话。直到十年之后,史实用悲剧证明了凯恩斯才是那个看穿货币表相、为金融改革指明方向的人。

上一篇:《当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张力与限界》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