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题:
若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处在等式的两端,那么它们分别在个人和社会两个成分上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正是第二章:个人与社会,所要回答的。
若历史学家不能做到像上帝那样鸟瞰历史,那么,他就只是“历史这支游行队伍中蹒跚行走的最普通的一员”,尽管他是以个人的身份在研究写作,但由于他自己就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他的历史考察的性质与优劣,完全取决于他在这支游行队伍中的位置——理论上,研究的对象(历史)与自身所处的时代隔得越远,其实就更真实。
只有当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看法由对当下问题的洞察力而得到生动的说明时,才能写出恰如其分的伟大历史。
卡尔说:历史事实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之中个人之间关系的事实,是关于个人行动所结出的社会果实(力量)的事实——这样的历史事实,往往和个人的打算南辕北辙。
而黑格尔在此问题上有更加经典的话语,论及伟人,黑格尔说:时代的伟人就是能够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他告诉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和本质,他把这个时代现实化了。
在这个意义上,普通人和伟人的分界在哪里呢?我认为,普通人是活在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他并不明白这个时代的意志(何去何从),伟人超越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说:伟人创造了历史(而不是仅仅活在个人和社会交织的历史事实中)
同一位历史学家不能够写出两本完全一样的历史著作一一历史学家不太可能跳出历史的窠臼,除非他是先知!
我认为这正是学历史的魅力一一先知我们不认识,伟大的历史学家确实是有的,他们无限的接近先知,在人性的立场上,取得了超人的视角!
第三章:历史、科学与道德
现代的科学观中,“规律”似乎被“假设”所取代,这在历史学中更明显——中世纪结束于何时?欧洲史包含德国吗?答案的获取不在于规律,更在于假设
关于历史的道德判断:不是对个人的道德判断,而是对过去事件、制度和政策的道德判断。(对希特勒的道德评价,不如针对诞生希特勒的社会更有历史价值一一这其实已经脱离道德范筹,变成所谓历史的观照了)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六):历史从来不是纯粹的 ——卡尔《历史是什么》读后感
对于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多半局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历史教育只是强行灌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这里的历史事实也只是教科书所选择的历史事实,这里的历史结论也只是教科书所总结出的历史结论。不知多少人像我一样,最终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
得益于本科的新闻史课程,让我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去审视历史,发现了许多与历史教科书不一致的地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阅读更多的历史材料,从多个纬度去重考历史事件和人物。最后,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某些结论居然不仅和中学历史课本有异,也与最权威的新闻史教材有异。
历史本应是客观存在的过去,那么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E.H.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卡尔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带有主观色彩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解释,还有历史事实的选择。历史事实浩如烟海,它可以大到皇帝的驾崩、王朝的更替,也可以小到百姓家里的娶妻生子、一户商行的繁荣衰败。最终什么样的事实可以成为历史事实,完全取决于历史学家的选择。
要想让历史学家做出完全“客观”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学家选择历史事实需要借助自己的经验与判断能力,因此可以说“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的主观选择,历史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实的不断加工。
但是这并不是说,历史丧失了“客观”性,也不是说历史学家可以操纵历史。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虽然要依据自己先验的知识与思考,但是作为历史学家,他心中始终存在着历史事实的标准,他的行为始终受制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与主动操控历史是两回事。我所说的后者,是那些完全不遵循内心指引、以掩盖历史真相、蒙骗后人为目的去撰写历史书的人。
上一篇:长歌行 01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阿斯彭文稿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