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3)

  卡尔是谁?

  爱德华。H.卡尔(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 政治学家。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供职于英国情报部门和外交部门。担任威尔士大学教授。

  我们读到的“历史”是某一类人受某种观念的影响,从众多的真人真事中,以他们特殊的筛选方式,“替我们”解释并记录下来的——我们从司马迁那里知道了秦始皇,可我们无从知道孔雀王朝或者托勒密王朝的人眼中的中华帝国……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失忆,对于一个人要不是骗子要不就是疯子,而所谓“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疯子或骗子合作的结果吗?

  或者,历史只是一种学说,乃至一种信仰——后来的读者,选择这样理解,相信这是近于真相的。

  英国历史学家芭勒克拉夫说:我们所读的历史,尽管基于事实,但是严格说起来,根本不是事实,只是一系列已经接受下来的判断

  卡尔说(p97):近代史学家有双重任务(相对于研究中世纪或者更早历史的学者——他们可以理所当然的忽略掉早已蒸发的历史细节):一方面要发现少数意义重大的历史事实,并把它转变成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把许多影响不大的事实当做非历史加以摒弃……一批未来的历史学家,他们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知道得越来越多,最终无影无终的消失在事实的汪洋大海之中……

  问题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主观的编选历史有疯子和骗子之嫌,做历史素材的奴仆(专门至极的历史考据专家)到底也是瞎子**象,那么,当代及未来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该何去何从???

  看看卡尔的这本书能不能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历史哲学——由伏尔泰肇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这是不是意味着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记录而在于评价?

  “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柯林伍德)

  卡尔说: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那个记录者的头脑就很关键了,比如看《史记》,如果不去*的了解司马迁同志,恐怕就看不真切……

  (突然想到耶稣和释迦牟尼这两位圣者,如果以历史人物来考量……)

  卡尔说:事实不是案板上的鱼,事实倒像是瀚海海洋中游泳的鱼——历史学家钓到什么样的”鱼“,部分取决于他的运气,更取决于历史学家处于什么位置、用什么钓具钓到那条”事实的鱼“

  (我在梦中曾经得到一句话:上帝的鱼,游不出观念的海——我的微信名就是这么来的——我觉得,历史学家”钓鱼“,但自己更是上帝的鱼,永远游不出观念的海,史实也帮助不了他——他上不了真相的岸,这可能是历史家的宿命——爱因斯坦说:一条鱼对终身畅游其间的水又能知道多少呢?)

  卡尔说,了解历史著者、理解的想象力(罗素说同情的理解,即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及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我们无法乔装成古人,只有使用当代词汇和观念一一这和前者相映成趣,问题是:这是历史家的局限还是他的使命?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我们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历史才变得有意义...

  那么,历史的客观性呢?是什么?

  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让事实适合解释,或者让解释更符合事实的一个过程,让哪一种优于另一种都是不不可能的......历史是什么?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接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

  若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处在等式的两端,那么它们分别在个人和社会两个成分上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正是第二章:个人与社会,所要回答的。

  如果真的喜欢历史,我相信边读边写一定是一个极为有趣的过程一一如果有人管饭,并且也不用去看那些抢饭的嘴脸的话!

  第二章 社会与个人

  看起来有些困难。再浏览一遍。

  有没有纯粹的个人?即或是在史前时期也没有!人一出生,个体就被社会所塑造——“脱离了社会的个人,就不会说话,也不会思想。”

  现代社会其实对个人独特的技艺要求更多更高,因此个性化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加强的。但必须是与社会的发展互为条件、齐头并进才好——对个人主义的崇拜是现当代最大的历史神话之一。

上一篇:长歌行 01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阿斯彭文稿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