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城》的读后感10篇(3)

  就像卡夫卡从第一句抛给你“一天早上,无辜的约瑟夫•K被逮捕了”这样莫名奇妙的诡异设定,奥斯特说:“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她写道。”于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在写信,这封几乎长达全书的信牵引我们进入一个“末世之城”——奥斯特一如既往地闷骚,只在前面部分用了少量第三人称描述,让第二人称一口气说到最后一句话“一等到我们抵达我们要去的地方,我就会想办法再写信给你,我保证”,他依然不肯告诉我们女主角及其在末世之城的爱人、伙伴们最后会如何,有没有活着走出这个梦魇世界。

  奥斯特营造这个色调、场景皆灰暗的废墟般的末日城十分用心,但写作各类实验小说都是一场冒险,容易遇到困境:第一,故事情节会淡化,读者容易放弃;第二,艺术审美不易被多数人接受,比如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黑色的审美。主角絮絮叨叨一直介绍到第三十四五页才开始有剧情,但前面这段介绍又是必要的,不营造物质匮乏、人性沦丧、行尸走肉的极端生存氛围,无法解释人们迟钝化的思维、活在当下的态度、匪夷所思的情节,也无法在“末世”背景下的讨论人性底线、爱情力量、慈善事业运作等人类问题。从微观看,前面的铺垫,在后面的剧情中也有重现,比如前面触目惊心地讲,瘦弱的人为了抵御严寒,也为了维护身体健康这一尊严,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塞报纸;后来女主角与失散爱人意外重逢——“我碰到他的那一刻,听见外套底下传来报纸窸窣的摩擦声,紧接着,我哭了起来,一哭便停不下来。……”前文的铺垫,加深了辛酸而美好的戏剧感染力。再比如前面说此地已很久没有新生命,后面女主角却怀孕了——即使因恶人伤害而流产,那也是希望。

  当然,后面**、拐卖人口、凶杀、大屠杀之类想象力超凡的重口情节依然被讲故事高手奥斯特控制得当。小说内容与书信文体合拍,稍微有点次序杂乱,思维跳跃,这便是我们写信时的真实状态。从女主角压抑已久又轰然**的倾诉中,我们看到一个勇气十足、自我意识强烈的姑娘,即使在末世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她的道德感、本真人性、自我审视、敏锐观察力、同理心,在关键时候能做出快速而明智的选择——奥斯特就是这样相信爱情相信人性,她就像加缪在《鼠疫》中塑造的那些反抗厄运、尽职尽力的医护人员,她对抗虚无的方式,就是好好守护生活,而“沃朋之家”的诸位朋友,如奥托老人、维多利亚、包利施等人同样在反抗虚无,他们维持体面、优雅、有尊严的生活,在逆境中仍有鉴赏美的能力。

  实验小说方便作者在营造虚构世界的过程中表达思想,如前文所提,奥斯特讨论了语言与现实、思维的哲理关系(脱离技术生活令人忘记“飞机”等物体及词汇);艺术家的才华与阴暗(费迪南的故事);学术、知识及知识分子、宗教信仰的意义(女主角在图书馆与犹太拉比的交往、与山姆的恋爱);福利慈善事业的困境(杜朋之家救死扶伤的悖论逻辑);心理医师的作用及问题(女主角对街头横尸的承受力、在杜朋之家做倾听者的压力);理想主义者的纯洁与疯狂(维多利亚维持杜朋之家的所作所为);校园暴力事件(智障儿对昔日友人的大屠杀)……这个虚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把人间的罪恶与温情集中到一个空间——正如费迪南做的放入瓶中的微缩小船——你看到似曾相识的处境,或许能会心一笑。

  如果五分之一的背景介绍催你入梦,那么五分之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定能让你做一场惊心动魄的梦——醒来后,上帝在天上,世界一切太平。

  此文发表于11月的《南方都市报》,链接找不到了。

  《末世之城》读后感(八):见信如面。

  首发于技术宅社区 http://.gn00./thread-243189-1-1.html

  次发是微博。

  ==============================================

  【跳,不存在的鞋子,跳】

  忽然想起安娜跳楼的样子,不是自杀,而是求生,尖叫着破窗而出。后来她活下来了。而她曾以为已经死掉的恋人,居然也活了下来。然后她就这样拿起了笔,写满了那个蓝色封面的本子。开头几页的字并不是她的,而是伊莎贝临终前写下的,硕大的字,歪歪扭扭的字,我努力想象油墨怎样小心地抓住纸面,才不至于从颤抖的笔尖滑落。或许那不是油墨而是铅笔。安娜有没有提,我不记得。

上一篇:钩出超可爱立体小物件100款 创意花边篇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中国教育病了吗?》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