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康》的读后感10篇(6)

  (二)故事内容的选取:

  每个经文文本都叙述了整个从告知消息、门徒反应、分享圣餐的过程,由于绘画是一个二维的、静止的平面空间,因此艺术家在选取画面内容时就会进行取舍,大致有两类处理方式。第一类是只选取一个段主题明确的故事,比如,图一的马赛克壁画选择的是分享圣餐,图二和图三中Duccio描绘的是告知消息,图四中Fra Angelico描绘的是分享圣餐。第二类就是压缩整个故事、结合多个瞬间,比如图五到图八,而达·芬奇也选用了第二种方式。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他将整个完整的过程以一种共时态的方式并置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历时的故事,打破了绘画对时间性表达的有限性。《最后的晚餐》中基督摊开双手放于桌前,这种手势既是告知消息时的无奈,也是分享圣餐时的邀请。

  有些人,特别是东方人,可能会对这种表现方式提出质疑:这种叠加型的描绘不会引起观者的逻辑混乱吗?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督教世界中并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每个教徒对于经文文本都是十分之熟悉的,宗教绘画只是一个启动经文记忆的机制而已。图像上的错时,并不会引起记忆的混乱,信仰者的共同体会自动的将图像连接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表现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

  (三)经文与图画的合力之影响:

  上一部分中提及了信徒对于经文文本记忆的启动,那么以下的内容将是他在第一时间内想起的。在基督告知众门徒“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之后,犹大之外的其他门徒纷纷询问“主啊,是我么”。需要注意到是,他们当中没有人问“是谁”而都在问“是我么”,他们知道这件事并不是自己做的,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有罪,无论是否做了这件事他们都是罪人,因此这是一种自反性的提问,这是一个人都处于自我反思的状态,他们都在追问自己“我做的还不够么”、“在主看来,还不够好么”,这些提问是指向自身的,因此耶稣并不作答,只做了隐喻的暗示。于是,图像在此就发挥着像文字一样的功能,这些自反性的提问就会指向观画者,观画者自身也会发出和十一个门徒相同的提问、开始了自我反省的过程。而这就是宗教画的基本功能——说服,图像将这种反省的精神引向观者内心,从而完成了对观画者欲望的净化运动。在画幅之外,在观看当中,人们过着一种信仰的生活,时刻铭记谦卑,因为人是有罪的。

  二、图像的细节

  在这件伟大作品中,有三个细节是特别令人震撼的——犹大的位置与角色、所有的手、画内与画外的构图。

  (一)犹大的位置与角色:

  在受难告知和分享圣餐的故事中,至少要有十三个人,由于每个人几乎都是主要人物,因此在宗教画中人数也就算是比较多的,这便涉及到了三个人的做法和犹大位置的安排问题。当时主要有三种或者说两种传统的“席次”坐法——圆桌围坐式,两排“工”字式、犹大混在其中,和十一门徒“一”字排开、犹大单坐一边。

  首先,围坐式,如图九。围坐式的作品相较而言要多一些,这样的画作一般都强调故事的后半部分,它的优点是符合就餐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会营造一种神秘主义的环境。但是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人物的主次安排不明显、中心不突出,其次有些人物容易被遮挡、或者背朝观众,因此就要将任务姿势进行奇怪的、不自然的调整,这两点就会导致画面的凌乱。

  其次,“一”字排开式(图八)和“工”字式(图七)。这种安排方式是将十一个人大致成一横排或者弧形排列,犹大则是坐在他们的对面,如图八。这种布局的优点在于容易确立人物的主次与重要性,而且使犹大的身份清晰可辨。但是,这种布局将犹大放置在一个被审判者的位置上,而这与基督教的教义是由一定距离的。基督教育众门徒说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我们不能论断他人的罪。而且,这种安排在配置犹大的位置时,也就配置了观看者的位置,即所有的观画者都像犹大一样处于一个被审判的位置,这并不能很深刻的教育信徒。所以,如果作者想要改进,则应当在保留辨认的标记的同时,撤除审判的结构。

  在所有的画作中,犹大的形象都必须是清晰可辨的。艺术家会通过光的明暗,头顶是否有光环或光环的颜色的不同,手中是否有钱袋,脸部表情是否猥琐来加以识别。这些方法在以上的两种席次中都有涉及。

上一篇:毒蜘蛛之死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黑暗之地 1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