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皇帝的中国的读后感10篇

  《告别皇帝的中国》是一本由马国川 访谈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一):不错的采访录

  两派意见,一派的主将是李泽厚先生,一派的主将是余英时先生。一派认为要告别革命,一派却认为辛亥伟大。两派的观点皆有可取之处,但是事实证明革命是清政府自找的。

  里面两位先生比较好笑,一位是周有光先生,估计是年龄大了,和记者两人各说各话,估计记者也很崩溃,草草收场。

  第二位是高全喜,提出了个“立宪时刻”理论,从而显摆自己的法学背景,但是在我看来他是学法律学呆了,而且有些政治幼稚病。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二):一个半文盲如何在矛盾中继续修复被扭曲的历史观

  近十年来一直在阅读中对自己的扭曲的历史观进行自我修复。各种观点的碰撞也曾让人茫然,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恰是,把辛亥的话题放在一起,让大学者们在同一本书中碰撞。

  明显的是,书中贯穿着作者自己的观念,好在对作者的观念我基本认同。

  仔细研读这些分歧,其实总能发现,基本的历史事实相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脑海,而分歧不在于历史真相,而在于对历史真相的解读。角度不一样,理解也不同。

  我一直认为,只会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包括历史观,来看社会和文化的人,属于文盲的一类。扭曲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是愚蠢的做法,因为真相逐渐要沉淀下来。而歪曲历史,毒害群众,是一种野蛮。

  作为受害者,要恢复为一个正常人,所能做的就是选择更广阔的知识,重构自己的历史观。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三):一半清澈一半迷雾

  学院派的史学家们阐述出“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新的理解:

  为什么近两个世纪以来我们崇尚暴力革命?可如果革命的意义只是不断推翻而体制的本质不变,它造成的暴力就对社会发展有利吗?如果我能说如果,那么如果慈禧不死,是不是预备立宪就会继续进行下去,是不是辛亥革命就不会发生?为什么同样的西方文明入侵时,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而变强大,可中国却至今离宪政很遥远?是不是中国人真的只适合被集权而不能将权力握在自己手里?

  我想这些历史的迷雾只有等待时间的流逝去慢慢消散。

  所幸有些东西是逐渐清澈了,关于“落后就要挨打”的本质,“闭关锁国”的本质。历史应当是理性,不带感**彩的。

  书的后半段有部分半路出家的老学究们,诸如“慈禧是一个坏人,慈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的言论,不忍直视。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四):古中国哪去了?

  没读呢,不敢说。但看见这个标题突然对现今国人的状态感到极大悲哀和愤慨。之前还对晚清保守的老爷们不理解甚至鄙夷,但现在不那么认为了。到底是谁引领了现在国内脑子里垃圾又垃圾的文化。中国的唐宋遗风哪去了?中国的泱泱古风哪去了?为什么现今什么文化的东西都体现不出来了。12月份了,大街上到处Merry Chri。Merry他个脑袋。想想现在支那的状态,跟那个100多年过去的革命没关系吗?姓共的带来的伪马克si彻底混淆玷污了德国佬的原始逻辑,政治课上还居然用逻辑把马克思和必然中国恬不知耻的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灭了皇帝中国人连文化的根都丢了,现在,越来越不伦不类!

  现在的中国早不是连拿破仑都不敢小瞧的中国了!中国强吗?看看老百姓怨天载道就知道了。中国还有值得骄傲的继承的骄傲吗?现在的我们还会继承吗?会吗?不懂也不会。NO!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五):12个版本的重读中国近代史

  读的是牛津版的叫《没有皇帝中国》,一词之差差距很大。

  12个访谈者对辛亥革命有12种解读,在孙中山的评价上也褒贬不一。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之后社会其实也只是处在一直在寻找权威的过程中。从慈禧到孙中山,从袁世凯到蒋介石。精英阶层似乎从来没有明白面对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需要仅仅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激动人心的革命离生活太远,除非被逼到梁山。

上一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