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离我们有多远的读后感10篇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是一本由[美]克里斯·穆尼 雪莉·柯申鲍姆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一):科学传播最坏的时代

  文中强调了问题的许多方面。

  首先,大众科学素养差,不是大众的错。

  其次,大众就算缺乏科学常识,也不一定会走向反科学的道路。如果大众都在反对某项科学结论,一定是科学传播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可能不搞科研的人没有体会。科学家之所以对科普没有兴趣,也许是因为科研的压力过大。许多人都是读了20多年书,好不容易博士毕业,欠了一屁股债。这时候还不能获得稳定工作,往往还要做几年博后,说白了就是科研民工。运气好的话,才能获得终身教职。在种种压力下,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搞研究,发论文,而不是上节目,写博客,否则他就没法活下去。于是,科学传播就离大众越来越远。作者将其归结为体制问题。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二):我们离大众有多远?

  纵观本书,我感受到作者对科学群体强烈的不满。虽然也情有可原,学术、生存的担子太重了,科普的难度太大了。但说到底,科学传播的不理想,科学群体要承担主要责任。

  我们问科学离我们有多远,倒不如问问承载科学的这些个人,离大众有多远?

  不需要说别人,检讨我自己就够了。

  认识科学的每一步,我都在背离传统社会观念,我本能地告诉自己,要藏好自己的这些叛逆,不然就会受伤。同时我的心境却愈加的高傲,我看不起不懂科学的人,我每一次礼貌的微笑背后可能都含有惊异和鄙夷。我甚至到现在都还部分认可,这就是我们这类人生活的常态,这就是我们的处世之道。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科学传播的未来就可能很危险了。

  既然我们总是自视甚高,为什么不悲天悯人一些呢?如果我们只能管好自己,呆在舒适区里,无视这个社会科技水平和科学思想的严重失调,那和森林大火中一只最会爬树的猴子有什么区别?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全球变暖,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面对。我们不太可能再像布鲁诺那样被绑到火刑架上,但是搞不好这一次,灰飞烟灭的,将是整个人类文明!

  其实我们不过是比较幸运的一群人,在对的时间,接触到了对的思想。而且在其他方面,我们也非常平庸。

  是时候收起我们那百害而无一利的傲慢,谦卑地为这份幸运还还债了!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三):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这本书中另外一个我关注的问题就是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作者提到了新无神论者,就是用相对激进的方式传播无神论的人们。比如为Freedoom from Religion Foundation疾呼的理查德·道金斯,比如喜欢骂上帝的丁门庆( Tim Minchin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认为他们在帮倒忙。而且作者说宗教和科学并不冲突。

  第二点我是不同意的,腮和爬上陆地不冲突么,突出的颌骨与农耕不冲突么,奴隶制和民主社会不冲突么?科学从定义上就和宗教冲突,而且科学的目标和能力,就包括替代宗教。这种冲突已经存在几个甚至十几个世纪了。事实是,科学进步了,宗教让步了。显然现在梵蒂冈教廷不敢再烧死哪个日心说论者了。

  但诚如作者所说,美国现在是,也必将长期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占多数的国家。我同意考虑国情而适当拒绝激进科普行为。但要一直打这种马虎眼,我是不能认可的!

  可除了为科普而科普,我们还有其他的责任。全球变暖、反智主义、人工智能......我们需要让大众在这些问题上保持理智,或者说不要做傻事。如果一些科普行为确实达到了一定科普效果,但却激怒了另一群人,而使我们在面对上面那些生死攸关的问题时处于不好的境地。那这种科普我们还应该做么?在这种顾虑下,我们到底该怎样处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话说又回来,激进是否必然导致反扑,以及怎么样算激进,如何界定,这些却几乎没法得到答案。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这只是方法之争,当然,不是说它不重要,方法很重要!

  我不禁想起三体里的章北海,因为坚信只有逃离这条路,所以他杀老科学家,劫持飞船,忍辱负重,最终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火种。

上一篇:《布道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最喜欢的漂亮发饰DIY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