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离我们有多远的读后感10篇(5)

  “运动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抗。参加者认为,对宗教信仰不该一味忍让,而是要对抗,要揭露,要用理智加以摧毁。”

  “那些最直言不讳的新无神论者骂起信徒来毫不留情,说他们只有幻觉、没有理性(迈耶斯在圣体事件中称他们是“神志不清的白痴”)。有时,他们把自由派信徒也一并骂起,连态度比较温和的科学家和无神论者都不放过。比如哈里斯就质疑过对温和派信徒的容忍,认为就是温和派纵容了极端分子。而在道金斯看来,那些维护科学教育、却又不愿批评宗教的人,都是“进化论阵营里的绥靖分子“,都在“姑息养奸”。”

  而本书作者认为,“新无神论者和他们鄙夷的原教旨主义者一样,都将人群错误地划分成了两个阵营。要想提高后代的科学素养,这样做是绝对有害的,它会将科学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使之在无休无止的文化战争中无立足之地。”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对宗教的抨击都会妨害我们自己的事业。要提高社会的科学素养就得换一种思路,我们要变得更富有同情,要*了解美国公民中的上百万宗教信徒。”

  以前,我一直将无神论等同于科学,认为相信上帝便是不相信科学,将科学与宗教完全对立。然而,我也经常隐约感到,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退一步讲,即便科学与宗教真的对立,然而对立的态度能够最终化解对立吗,现实中对立的态度往往只会加剧对立。同时,更为深刻的是。本书剖析了科学与无神论的关系,揭示了无神论并非科学的事实,这令我豁然开朗。

  “按照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的官方说法,信仰和科学是完全可以相容的。充分考虑历史和宗教的复杂性,这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最宽容、也是在智力上最负责任的立场。”

  “科学方法的背后是所谓的“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它的意思是:科学假设应该完全由自然的因果和事件来检验、来解释。这里头有个重要的区别: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和哲学的自然主义是不是一回事。哲学的自然主义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因果都是完全自然的,自然之外别无他物。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就不同了,它对自然之外的实体或原因一点都不排斥,只是主张不在科研的框架内考虑罢了。”

  “这种自然主义只是方法论上的,它并没有断言世界的终极现实,也绝对不是无神论。”

  “道金斯说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实体都不存在,他的立场是哲学的。这么当然也没问题,但要把这附会成科学本质的要求就不对了,往好了说是智力上的错误;往坏了说就是蛮不讲理。”

  从前曾读过方舟子的一句关于上帝的断言:“我们不但不相信上帝存在,而且相信上帝一定不存在。”最初我曾被这样一句坚定的断言所打动,但现在理性地看待这句话。的确,这句谈到的是相信,也就是一种哲学观点,而非科学事实。

  不久前,TED曾推出一个专题“无神论者可以从宗教中学到什么?”,和书中这一部分可谓异曲同工。在Alain de Botton的演讲中,他提出无神论者应该更谦虚,也要向宗教学习。他称此为无神论的2.0版本。

  在明确了科学、宗教以及无神论之间的真实关系后,对于科普应有的态度,我也越发明晰。科普应有的重要态度之一便是包容,只有包容,才能真正让科学融入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正如书中对卡尔·萨根晚年思想的描写:“越接近晚年,这位无神论者就越是相信宗教和科学应该求同存异。他认为两者能够合作;合作也有助于科学融入我们这个多元的社会。”虽然,美国社会与我国社会有很大差异,但我觉得,其中包容的含义是一致的。

  后记

  本书所论及的科学在美国所遇到的困难,我想如果反观大陆,这些困难我们也都曾遇到或正在经历,或总会遇到,而且困难可能会越多,越难以解决。国际性的科学组织离我们的公众显得更遥远,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会比美国、欧洲强到哪里去,我们也还从未有过自己的卡尔·萨根和霍金,在公众层面,很多人都将无神论等同于科学。不过,也正因如此,在国内做科普也一定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

上一篇:《布道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最喜欢的漂亮发饰DIY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