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的读后感10篇(3)

  台湾的“土改”与大陆的“土改”相比可谓“和风细雨”式的。我想关键原因是他们目的不同。大陆的“土改”目的在于拉拢人心,夺取和稳定政权;而台湾的“土改”,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这可能也是两岸面临的历史前提不同而造成的。到1965年,台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遥遥领先于中国大陆,达成经济自足。可以说,没有农复会,台湾的农业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也无法带动工业,也就没有后来的台湾奇迹。农复会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是当年参加“农复会”工作的一些资深人士“口述”而成的,每人所讲述的是自己在当年在农复会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经验、体会、感受,有一些细节,但是零乱、杂乱,可以供研究台湾农业史的学者参考,对于普通读者,也只是翻翻而已吧。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读后感(六):革命土地有风雨无血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马上也要着手要做一本土地改革的书,且大量资料也源于台湾土改,今天回头再看曾经的评论,真是幼稚啊,必予记之。——2016.5.3

  九州出版社作为国台办下属翻台版书自然是有得天独厚的资本,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好在九州也算不负众望。连禁止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也引进了,缘何台版始终不行了,看来不止是经济利益的关系。台湾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了一个“口述历史”系列非常好。这和我们大陆的语文课堂口头教学作文的口头是两个概念(貌似现在也不怎么搞了?)口述历史注重真实性与时代感,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胡乱堆砌。这就使得记述者一定要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耐心去发现再整理,而非涂脂抹粉。

  台湾土改相对于大陆同胞来说,如果上了大学后就没看过不是为了考试的书,那么几乎不存在知道这一事件的可能。我把台湾土改称之为这一事件,是因为其目的不是为了分钱,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复仇和煽动,去唆使什么。而且从此土改中,我们大致的可以揣想被我们蔑称为殖民情节(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实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我们更没有资格去蔑视。美帝后来是对蒋介石没什么指望了,但相对于天朝的自己人先坑自己人,美国人即便是在作秀,那不纯的动机也被庞大的付出所替换回来了。这场土改缺乏我们革命所有的喊打喊杀,鲜血与泪水。美国农业专家们进驻台湾两年一期,向台湾农民提供技术与肥料与种子的各类支持,但不干涉具体土地政策的制定实施。这在最高决策机构的权限与设置中就可以看出来,农村服刑委员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委员会,最开始是五个人,三个台湾的两个美国的。后来人数缩减为三人的时候仅余一个老美。决策采取辩论方式,必要时邀请有关的组长与会说明。虽然农复会当时手中有大笔的钱,却很少出现以权谋私,具体甚或批条子捞好处的事情,当然要是寡廉鲜耻的说着也有我们大陆政府的功劳也是可以的,我们把自己的同胞逼到小岛上去,不干活就只能饿死嘛,客观上还得感谢我们。

  如其中一位口述者所说。国对国的援助并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单不说具体实施起来面临的人事金钱等等的困难,首先提供援助的国家必须有一种谦虚的态度,而接受援助的国家也必须有雅量,说的粗显一点,就是帮忙的不要嘴巴能,到处指手画脚自命为导师,受援助的不要有小媳妇心态,要么胆战心惊的怕人家走了要么老是疑神疑鬼的觉得人别有用心。土改后至今的成果来看,美国与台湾的联合是明显利大于弊的。这展现在台湾农业成果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亦如这位口述者所说,缺陷并不是没有,遗憾甚至还有不少,比如,人类的整个历史都脱离不了人和地的关系。对于土地政策方面,当时可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然而,我们如今不能否认的是台湾的农业,如今大打有机绿色牌,是国际承认的,尽管仍有不足,但真正的农业兴旺必然带动起整个农村的发展,毫无疑问,台湾做的很好,以至于四面八方的国家农业部门纷至沓来学习取经。而农复会的贡献不仅止于此,他们留下的“不是我替你做,而是我协助你;也不会完事就不管,事后还有继续追踪”延续了早在抗战时期的北平教育会,针对“农村的毛病”贫愚私弱归根结底需要教育的辅助,对后来的台湾整体教育都具有借鉴性。

上一篇:永生的海拉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前世今生》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