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所有意识形态的外衣,“情人”、“lover”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在中国,我们不可能拥有像萨特与波伏娃那样令人欣羡的“情人”,它附带着多少恶劣的内蕴。提到“情人”,人们会想起“小三”、“二奶”、“第三者”,想到这些与爱情无关的词语,这些让人嗤之以鼻,遭人唾弃和鄙夷的社会角色,人们会联想到“婚外恋”这种为人所不齿的越轨行为。婚姻没有了幸福感,人们就会到婚外寻找情感慰藉,哪怕这些情感可能根本就不是爱情,这些人都愿意为之铤而走险,而那些有着真正爱情的,又会陷入怎样的痛苦之中。所以,在中国,婚外恋的男女是否也值得同情和理解,抛开伦理和道德,人们是不是也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透析这个问题。爱情,值得大家追寻,而这些婚外恋的人们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却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摔的粉身碎骨,酿成悲剧。拿什么拯救这些爱情?
但是,勇敢地追寻到这些爱情后,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吗?抛开理智,追求爱情,我们恐怕付出太多,丧失一切,没有了幸福感;顾念其他,理性思考,放弃爱情,恐怕苦的又是自己,没有幸福感。尤其是在这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当中,有太多的夫妻同床异梦,各自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红颜知己”,前台风平浪静,后台波涛汹涌。怎样过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又不伤害别人的生活?有多少人到中年的夫妻生活在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当中,当遇到“情人”时,是应该勇敢的追寻自己的情感,还是应该顾全大局,一味的隐忍?谁能给出这个答案。
走出这个问题,回到文本当中,从写作的角度,我想冒昧的提出一些质疑:首先,某些情节显得有些失真。例如香兰毕业后三四年都无法在北京找到工作。一名成绩优异的名牌大学毕业生竟然沦落街头,这是不是对中国的教育太过失望了。文本中提到香兰发传单,直销化妆品,那为什么不选择做家教、做促销、服装导购,根据我本人的经验,稍微有一个小工作,虽然不能有丰厚的薪酬,但是不至于到文中叙述的那种地步。在讲述香兰悲惨境遇是有夸张的嫌疑。这会让人觉得人物发展到后来的境遇并不是走投无路的结果,而是作者将人物生拉硬拽到那种境遇的。然后,在叙述香兰与教授李诚的关系时,也有些欠妥。香兰开始本是十分嫌恶李诚的,但是却不止一次的主动找到李诚,约他吃饭,或者让他给自己当司机。这既前后矛盾,又违背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香兰的同情的初衷,读者会隐约觉得香兰很卑贱。这种矛盾还有一些,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对于一个年轻学子来说,这样优美的文笔、深刻的思想以及架构小说故事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在此我向杨燕群师姐献上真诚的敬意。
《中国情人》读后感(九):爱情迷失
最开始看《中国情人》纠结于“中国”这个字眼,想着这两个字介于可有可无之间,为什么不干脆简练一些省略掉呢,然而细细读完才明白,中国这个字眼必不可少,因为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式情人的文本,只有在中国,这类人的存在,她们的心理和行为才有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看完小说不免感觉沉重,主人公香兰出身小城镇,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这个高楼大厦,满目琳琅,让人眼花缭乱的城市里艰难的生活,她善良,大度,对待苦难有超常的坚忍和毅力,她用诗一样的状态生存,就像遗世独立的仙子,在这个拥挤繁忙焦躁甚至有点肮脏的社会里寻找出口。这是个很美的女人,很值得爱的女人。然而在经历了爱情与面包的挣扎,经历了三个已婚男人的情感纠葛和亲情的缺失,她被这个社会抛弃了,她开始把自己从这个社会和自己构建出来的美好愿景之中抽离出来,然后面对这个冷冰冰的社会,无所适从。变成复仇的样子,是她所不愿意的,然而没有办法。在孤独又缺爱的双重裹挟下,她只能慢慢变得不那么纯洁,就像她拔掉被门夹碎的指甲一样,她慢慢的拔掉自己身上的善良,尽管鲜血淋漓。
喜欢这个文本是因为女主人公给我的触感非常的强烈,就像《雷雨》里的繁漪,《日出》里的陈白露,《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一样,细读文本的时候会感觉香兰就在你的眼前**,跟随着你读的每一个字舞蹈,演绎她随人事而沉浮的命运,悲凉婉转,似夜莺啼血,在空荡的雨夜中长久绝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历史悠久,山水有灵性的小镇出来的香兰是那么特别的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她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但是她的光彩是低调的,就像暗色调的宝石红,初见的时候未必有那么闪亮,但是越端详越打磨才越有韵味,越让人爱不释手。美好的东西是在困境中才愈见芬芳。她对生活重压的承受和对爱情的偏执追寻让她一如傲梅一样,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她自是花枝独俏。
上一篇:《书剑恩仇录》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冰与火之歌(卷一)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