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之旅读后感10篇

  《铁道之旅》是一本由[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道之旅》读后感(一):对铁道之旅的一种理解

  世界的趋势总是崩坏、无序与归于混沌。自然并非人类的朋友,而是人类必须征服的所在。时间不是某种个人闲暇,而是度量溃败的尺度。

  在混沌宇宙中,人类这一有序生物的出现就是一种奇迹或称神迹,而人类要想生存又必须继续在混乱无序中做功,暂时克服熵增,以保证秩序的存在。而所谓文明就是秩序,而所谓高级文明就是抗溃败能力强的文明。

  工业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要事件,或许本书副标题在更大意义上反而应是主标题,时间与空间的工业化,用另一种说法,就是让时间与空间变得有序,让人类在整体的无序与崩溃中求得更好的生存之道。

  铁道火车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穿行与自然中的火车和铁轨可比拟于混沌乱流中的有序力量,或许是除了人类维持自身内稳态以外最杰出的秩序创造案例。

  然而,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崩坏无序的趋势不会改变,钢筋铁骨的包裹下,秩序的副作用不可避免,或可称文明及其不满。

  铁道之旅不会止于铁道,这部不算新的书所描绘的事情,至今还在延续。每个人看到不同的侧面,引发不同的争论。不过,火车还在前进,通往未知的混沌。

  《铁道之旅》读后感(二):译后记

  著名英剧《唐顿庄园》以这样的场景开场:贝茨先生乘坐火车前往唐顿庄园。汽笛鸣响,车轮滚滚,敲击着刚亢的铁轨。列车披着晨光,驶过不列颠乡间的沼泽,把一列倒影投在水面上。沿着轨道架有电线。轨道以外站着排排树木,仍是光秃秃的。蒸汽从机车里涌出,或是轻轻跌落在铁道边的草地上,或是拨开电线升腾为云翳。贝茨先生坐在包厢里,透过车窗,缄默地看着这一切……剧中设定的时间虽然是1912年,但这幅图景,完全就是希弗尔布施在本书中对19世纪的铁道所作的描绘。而即便是到现在,虽然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经取代了蒸汽机车,但那些在英国乡间穿过森林或者牧场的铁道,仍然留存有百年前的韵致,上面穿梭着只有一两节车厢的区间车。因而本书作者虽然是德国人,但在伦敦完成这本书的翻译(书中提到的尤斯顿车站,是翻译期间我几乎每日必经之地),则不免具有了某种独特的仪式感。

  仅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便进入了“高铁时代”。相比之下,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让足以让百年前这些蒸汽列车慢如蝼蚁。也许我们已经来不及在列车上思考“时空压缩”、“时空延伸”这样看似复杂的概念了,甚至来不及形成特定的、关于高铁的时空体验。我们拎着行李,匆匆上车,打开笔记本电脑或者滑滑手机,漠然看一眼窗外迅速滑过的城市乡村,又收好电脑,提起行李,匆匆下车。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一部关于高铁列车的当代社会史或者民族志么?

  这是我首次独立承担一整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感谢北大李康老师的推荐,也感谢世纪文景的姚映然女士,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頔。感谢庞亮回答我关于一些法语词句译法的疑问;感谢徐萌、李欣意阅读了初稿的部分章节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李欣意对部分德语、法语译法的指正。本书虽然是关于铁道的社会史,但亦广泛涉及了机械、铁道工程、建筑、医学、精神分析等诸多领域,译者对这些领域,几无涉猎,虽尽力查阅相关专业词典,但译文仍难免讹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2月17日

  英国约克,国家铁道博物馆

  《铁道之旅》读后感(三):工业把人变成了物?

  我们会被工业化的产物驾驭,成为它们的奴隶吗?当我们意识到习惯成自然的问题时,或可以努力摆脱尴尬,譬如不那么频繁地看手机,克制想要刷新消息列表的冲动。可是更多时候,问题并不了然,改变无从谈起,或者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改变的能力:在飞机上、火车上看书、睡觉难道不是一种习惯吗?谁会去跟身边人搭讪?谁会全程欣赏沿途的“风景”?

  德国历史学家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的《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一书指出,工业除了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更会对意识形态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最终人也变成了工业化的商品。这似乎与发展工业的初衷相悖,解放劳力、改善物品、征服土地部,不才是工业发展的方向吗?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脱轨”的呢?

上一篇:《爱得太多的女人》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除了青春,我们一无所有》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