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之旅读后感10篇(3)

  铁道初兴时,有本叫《关于一种通用铁轨道路的看法》的书极大地推动了这项事业的发展,1820-1825年间共再版了五次。作者托马斯·格雷列举了铁道跟马车相比的种种优势:“现在的马车系统面临的危险,比如马匹难以驾驭、车夫粗鲁、对待动物残忍、路面崎岖等等都令人讨厌,但在铁道上就不会遇到这些问题。铁道基础坚固、建设牢靠,任何车辆都不会颠簸,也不会开出线路;因为铁道必须绝对光滑,所以即便提速也不会感到危险,因为机械力量既均匀又有规律,而我们大家都很清楚,马力就完全相反了。”

  尽管在速度和舒适性上,马车无法与铁路火车媲美,但马车在旅行中能提供给乘客的是窗外连续的风景、与拉车牲畜的互动,以及面对面的交谈,然而这些传统场景在飞速而过的火车上都烟消云散了。最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是,时人对于速度和空间距离感官体验突然消逝的不适应,所以英国作家德昆西才会充满哀婉地写道:

  “坐在老式的邮政马车里,我们不需要什么外在的证据来证明速度。……有了那种生机勃勃、令人高兴的动物的感觉,我们就不会对我们的速度存有一丝疑问;我们能听见我们的速度,能看见速度,能感觉到速度,这真令人兴奋;这种速度不是什么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东西的产物,我们对那样的东西不会抱以一丝同情,而是体现在粗人中的至为尊贵者圆睁的大眼上,体现在他张大的鼻孔、**的肌肉上,以及雷鸣般的蹄声里。”

  希弗尔布施反复用史料提醒我们,时人对铁道的接受并非像现代人这样理所当然,因为坐火车旅行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全景式”的新感觉。曾经深度的风景体验被快速移动的非连续性平面景观所取代,铁路把地球上每个地方迅速地连接起来,整个世界仿佛尽收眼底。人和物品被现代运输从传统的“空间—时间存在”中抽离出来,希弗尔布施借用本雅明的概念指出,它们失去了“灵晕”(aura),甚至把人变成了“一件活着的包裹”。

  几年前,木心的一首诗《从前慢》曾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尤其打动人心。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时代,每个人似乎都被绑架在一辆无法回头的奔驰列车上,如果你想慢却始终慢不下来,那么阅读《铁道之旅》或许能使你明白其中的原因。

  (刊2018-8-4晶报·深港书评,http://jb.sznews./PC/layout/201808/04/node_B03.html#content_432780)

  《铁道之旅》读后感(五):不停止的铁道之旅

  (因为是用kindle看的,所以接下来引用的页码都是按kindle中的位置)

  “在铁道旅行中,19世纪的人们遭受了他们生命的新境况:作为现代人、作为在新规则和需求结构中居存的它们自身”(109)因为“就像他们坦承他们的感受时所说,他们变成了一块重物、一件‘包裹’。”(94)此时,再联系副标题“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和前文“卡尔·马克思写到,在铁路‘通过时间消灭空间’的背后是资本的增殖现象。‘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对于资本而言‘相当必要’,因为资本‘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跨越所有空间障碍’。”(89),我们可说并不是铁道本身消解掉了人,而是对于原先的空间和时间观念的**,而产生的陌生感,使人自己感觉自己已被物化。这些陌生感还表现在对于包厢的不适应和铁道事故的毫无预警性的生理恐惧(当然涉及它们不只是表现这个)。

  “铁路消灭了旧有的空间与时间的观念,与新空间被纳入运输网中所引发的空间扩展无关。传统的空间——时间连续体,是旧有运输技术的特点,在人们的体验中它正在被消失。”(751)之后的文本提到了柏格森的绵延,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因为机械和绵延的对立,几乎很难不想到绵延这个概念。在铁道之旅中,相对于此前的“壮游”(3022),人更像是作为物**移到了目的地,感受不到原先旅行的时空感“如果我们要用一种纯粹的量化时间来取代社会文化的时间,时间就被夺去了生命。它失去了其实体,我们也会发现,我们要努力适应这个时间进程,要搞清楚‘我们在哪儿’,其它现象都在‘时间之桥’上的什么地方,都将变得极其困难。”(757)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绿皮火车显得是那么的绵延,那么怀旧,“旧的东西只有在新的技术宣告其终结的那一刻,才会表现出诗意来。”(2843)

上一篇:《爱得太多的女人》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除了青春,我们一无所有》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