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扶贫开发任务的调查报告
三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是影响扶贫开发的主要症结之一。这次走访的11户农户中,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缺钱,现在想养牛羊、想育苗木没有启动资金,就制约了养殖、种植产业的规模扩大。有的群众反映想通过银行渠道贷到资金,发展家庭支柱产业,但由于没有相对应的抵押条件和担保人,银行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农户致富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还有些贫困户想利用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争取发展资金,但是办理手续繁琐,加之路途不便,导致无法获得。
四是特色支柱产业乏力。左家川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普遍没有调整过来,玉米、荏等粮油作物占比达到60%以上,而贫困户的粮食作物种植几乎是100%。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组,群众养牛、养羊的家庭比较多,这也与当地实际情况和回族群众的传统习惯有关,但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式的经营,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草畜、苗木等主导产业规模小,基本上没有什么规模效应,缺乏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制约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致使贫困群众的收入普遍比较单一。
五是人力资源十分匮乏。左家川村地理条件差,基础条件艰苦,一部分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一部分青年人到外面当了上门女婿,还有一部分因病、因灾、因祸,缺失了家庭劳力,致使农村人口结构失衡,没有足够的能力用于发展产业,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次走访的农户中,几乎有一半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贫困村青壮年劳力的外流,使老年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部分人观念落后、技能缺乏、精力也跟不上,使农业处于一种低水平、粗放式的经营状况。比如,王继荣老两口都80多岁了,儿子儿媳、孙子全部到西安打工,家中只剩他老两口,且身体都不好,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发展生产更是无力顾及。xx岁的胡玉红,老伴去世十来年了,只有儿子和他相依为命,还患有脑神经失常,一年的收入就靠地里种的五、六亩玉米,小麦还是通过秋粮换购的,温饱是没有问题,可这种“温饱”实在是“难以下咽”。
六是社会事业进展缓慢。由于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困难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公共化服务。上学难。左家川村仅有一所小学,没有幼儿园,20xx年才附设了学前教育,但如今学校教学设备匮乏,条件简陋,不具备住宿条件。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只能选择在九岘乡租房照顾孩子就学,部分家庭因为有大中专学生,家庭开支更大,这都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生活单调。农民除了每天的农活之外,就无所事事,文化生活枯燥,新建的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农闲时聚众打牌赌博,严重影响村风村貌,甚至产生邻里矛盾。就医难。村卫生所医疗条件不够完善,设备落后,药品不齐全,接诊能力低,群众一旦生病,就要到几十里以外的乡镇卫生院或县城医院救治。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选择就医条件的空间狭小,价值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农村因病致贫现象比较普遍。
七是扶贫模式创新不活。以前,贫困乡村的扶贫开发都以传统的“救济式、介入式”扶贫为主,政府从粮食、衣物等救济物品及财政补贴等开展“输血”,维持贫困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让群众很少参与或无法参与项目选择、工程建设及产业开发,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如今在扶贫开发中群众等靠要思想的驻扎,一些单位、社会群体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不活跃。同时,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严格全面,缺乏跟踪检查,考核激励机制的作用也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影响了群众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是基层组织引领不强。调研中发现,村“两委”干部战斗力较弱,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造的精神,发展经济的办法和措施不多,对农民群众没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难于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有些村干部对党的政策宣传不到位,使群众不能很好地了解各项惠农扶贫政策,致使全村发展迟缓。同时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局限,农村工作难度大、矛盾多,优秀青年人才逐年流失,造成农村干部“后继乏人”,农村干部工作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