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范文大全  >  调查范文  >  调查问卷范文  >  关于村扶贫开发任务的调查报告

关于村扶贫开发任务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4-11 22:51:09

  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人均经济水平还很低,贫困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2020年要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俊。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按新一轮1600元以下贫困线标准,全市低收入人口有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0.8%,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二是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现象十分严重。20xx年“7.18”全市遭受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低收入村由20xx年初988个,年底增加到1043 个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欠缺。全市农村人口中有35.48%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是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四是土地贫瘠分散,人均占有资源量小。安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难。五是地方财政用于扶贫开发投入十分有限,扶贫重点村建设投入少且成点状,难以较好地解决集中连片地区贫困人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我市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xx年、20xx年,先后在XX县、XX县和XX区进行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在此基础上,20xx年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又启动建设11个片区,涉及16个镇45个村。

  二、扶贫连片开发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连片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片区农民群众的落后面貌,不少农民收入增加了,也大搞起基本建设,自觉改善人居环境,把村子收拾的十分干净亮丽,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区群众收入稳定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是推进扶贫连片开发的最大收获。

  XX县20xx年被列为“国家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项目区选定在生态环境保护好、旅游开发潜力大、乡村基础条件差、群众贫困程度较深的9个乡镇21个贫困村,涉及138个村民小组,6250户23659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户10484人。中心项目区位于北环干线公路沿线3个乡镇10个村,涉及70个村民小组,2959户11008人,其中贫困户1223户4594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能调整就集中,无计划就申报”的办法,做到了项目、计划、资金“三落实”,形成了从上到下支持连片开发,干群合力参与连片开发的强大合力,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已完成总投资20xx2.4万元,占规划投资的108.9%。通过扶贫连片开发的实施,落后的贫困片区面貌焕然一新。中心项目区的 “百里贫困带”已经呈现出“和谐新村示范区”、“自然风景观光区”、“红色革命旅游区”和“循环农业样板区”的喜人变化。县委书记邹俊杰深有体会的说:实施扶贫连片开发,整合项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居家环境和社会事业四大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解困、突破发展”的关键举措,应该继续扩大和大力加强。

  XX县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坚持以贫困村为单元,采取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办法,突出抓好连片开发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造和社会事业四大建设,涉及3镇13村(重点实施5个贫困村),扶持农户1975 户,贫困户792户。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连片开发项目区改造维修村组道路40.25公里,硬化公路7.75公里,硬化连户路7公里,建蓄水池9个,铺设管道56千米,建设沼气池276口;新建核桃园2870亩,新建和改造茶园2560亩、新建柿子园700亩、栽种魔芋3733亩、养猪4.34万头、发展养鸡大户4户; 1357户5428间旧房进行了改造,硬化院坝931户27930平方米;按照“陕南第一村”的标准,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2个68户260人;全面兑现和落实义务教育、农村低保、农村合疗、五保供养、“两免一补”、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划生育户养老等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的同时,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1个,村级医疗室2个。连片开发区域内各个项目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它让人们看到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光。

  XX区20xx年9月启动实施扶贫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设,涉及的1个镇5个村。总投资1.38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整合15个区直部门项目资金8085万元,群众自筹5215万元。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建设5大类32个子项目,项目区大力发展以茶叶、核桃、生漆等主导产业,使农民增收产业基本形成;重点建设道路、便民桥、防洪堤、安全饮水、强电入地等惠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五改三建”为主的人居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配套学校、卫生院、儿童托管中心、休闲广场、通讯基站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基本解决项目区农民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项目核心区域“七堰社区”,已成为全市移民搬迁工程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