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扶贫开发任务的调查报告
关于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报告_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
该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除少数散居在焦村、新庄等乡镇外,绝大多数聚居在九岘乡左家川民族村。近期,我先后*到该村3个自然村11户群众家里,专门就左家川民族村贫困状况及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一次入户调查。从调查走访情况来看,近年来的“1+9”扶贫成效十分显著,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当前群众贫困面仍然较大,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一、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左家川村位于九岘乡南7.6公里处,全村共辖宋城、榆田、肖台、大石沟、前台、纸房、左川和阳山8个自然村。
人口状况:该村辖8个村民小组,258户915人,其中回民小组2个,共29户130人;贫困户198户,贫困人口837人,贫困面84%;小学文化程度村民占总人口75%,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0%,在校大学生仅2名。
自然条件:该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地区,半山半川半林区的地理条件,使左家川民族村80%的耕地属于山耕地或坡耕地,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发展的条件先天不足。加之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村内**纵横、山岭重叠、川道狭长、低产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条件艰苦,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群众一年收成无望,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时期内群众很难过上好日子。
产业结构:该村共有耕地5221亩,其中川台地1641亩,山地3580亩,人均耕地2.97亩。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地膜玉米、荏、香紫。目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为6:4。养殖肉牛、肉羊等,总共牛存栏650头,羊存栏3500只,牛(羊)棚160个,养羊超过60只以上的有24户。村内建有恒昌肉牛养殖场一座,养殖肉牛167头。
收入情况:20xx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1704元,分别低于全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元和1450元; 20xx年底,左家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仅低于全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96元和562元,20xx年底,左家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0元,人均纯收入与全县、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年均劳务输出130人。政府补贴包括有粮食直补、粮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禁牧补贴、农机补贴、农村低保、危旧房改造等项目。
社会事业:有六年制小学1所,在校学生9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无幼儿园,村卫生所3间,医疗服务人员1人,农家书屋1处,存书1500册。20xx年全村五保户11户,农村低保户60户19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258户915人,参合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加126户,参保率98%,广播电视入户率100%。20xx年新建和谐文化广场1处。
基层组织:村级组织机构健全,社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41名,有村干部4人,无大学生村官,新建村部办公楼1座14间,配备桌椅电教等设备。
二、现状成因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发展,基础先行。但与全县、全乡镇大多数村相比,左家川村的路、房、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困难群众生存条件还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行路难。村内只有一条主干线,距县城46公里,现有1条村组干道,总长仅8.6公里,其中水泥路1公路,砂石路7.6公里,大部分道路还是土路,群众出行不便。住房难。全村仅有14户搬入新农宅,绝大部分群众住房仍以窑洞、砖木结构为主,有些存在危窑危房现象,安全难以保障,群众住房问题严峻。饮水难。20xx年以前,村里没有自来水,水塔修成之后,由于饮用水质问题,村民吃水仍要下沟里去担,造成群众吃水困难20xx年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之后,解决了村里少数民族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但偏远村组的人畜饮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全村发展。用电难。目前,全村农户通上了照明电,但由于村民居住相对不够集中,供电半径大,线路长、电损大,电压存在不稳定现象,出现问题后维修迟缓,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用气难。20xx年建成户用沼气14座,使用太阳能热水器5户。
二是群众素质技能低下。对贫困个体而言,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已不是最主要的,而人的思想观念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观念旧。该村农民对教育重视不够,适龄儿童中大部分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上初中的学生寥寥无几,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教育程度低导致思想观念落后,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自满现象丛生,不接受新事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贫困户,缺少改变现状的想法和勇气,发展意识淡薄,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导致农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调整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榆田的许金峰,养牛就是为了耕种几亩地,典型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意识;等靠要现象普遍。由于多年来各级政府的救济和帮扶,助长了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不思进取,混天度日。比如冯其林老两口今年才50出头,身体不是很差,却天天守在家里,既不愿外出务工,也不在家发展产业,而是一味等待政府救济。另外,回族群众受民族风俗制约,一般不与汉族通婚,优生优育政策很难落实,人口素质很难提高。技能差。除过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缺技术、缺信息也表现的很突出、很普遍。走访的11户群众中,只有个别人有技术,绝大多数靠下苦力挣钱。农用技术培训也只是一年一两次,学到的技术很有限,在实际中遇到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宋城的王福海,20xx年统战部给投了2头牛,由于不懂技术,养殖水平较低,牛逐渐瘦弱并出现病态,加之防疫不到位,当年就病死1头。这充分说明全村有一技之长的人还很少,多数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农民培训也次数少、力度小、针对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同时,一些贫困群众为减轻家庭负担,让子女提早辍学外出打工,使孩子彻底失去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也使贫困村又产生了一批新的缺技能、缺知识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