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三)城乡建设协调推进。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率达52%。一是“多规合一”扎实推进。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县城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155个村庄规划修编,提升完善县城给排水、综合交通等8个专项规划。二是古城镇保护力度加大。全面开展县城古城保护建设和风貌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河西镇列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兴蒙桃家嘴村列入中央财政支持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活动有序开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加快县城提质扩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提升改造秀山路、挹秀路等城市道路7.2公里。“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江通高速(通海段)、弥玉高速(试验段)完成投资26.5亿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现自然村100%通水泥硬化公路;琉璃河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木格水库大坝封顶,曲江河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四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制定实施《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实施意见》,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成美丽乡村1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3个;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0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122个、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3个,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全面完成,社风民风持续好转。五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在全市率先推行路长制、村长制,依法清理查处违法违规建筑18.84万平方米,改造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开展“厕所革命”,改扩建城市公厕11座,新建农村公厕43座,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15座,自然村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62.34%。

  (四)改革开放活力迸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破题指向、为民取向,分类施策,狠抓落实,各项改革呈现聚焦重点、深化推进的良好态势。一是以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放管服”纵深推进,共承接行政许可113项、取消18项、调整76项、拆分12项、合并11项,办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3568户。抓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77260户,面积19万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走在全市前列。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新税务机构挂牌成立。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杞麓湖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改革统筹推进。二是以创新增强发展潜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申报认定科技项目45项,新增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户、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6户、创新型试点企业5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优质种业基地4个,被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三是以开放增强区域活力。制定招商引资若干优惠政策,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年引进市外国内资金70.86亿元,增长22%;6户企业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百强企业,13户企业在境外设立直销点,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占全市的55%。

  (五)抗震救灾取得实效。“8.13、8.14”5.0级地震造成全县9个乡镇(街道)、76个村(社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47亿元。一是全面开展应急处置。地震发生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援助支持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勇于担当、积极响应,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奋力抗灾,妥善安置群众41896人,救治受伤人员22人,全力抢修损毁基础设施,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没有发生次生灾害、重大疫情,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争取上级应急抢险、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135万元,接收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536.65万元,赔付地震农村房屋保险1124万元。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5000万元,过渡安置无房受灾群众3966户15011人,保障了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三是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土坯房、空心砖房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房屋67123间、176万平方米。研究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系列政策措施,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庄规划118个,修复受损路面1.1万平方米、校舍2.23万平方米,完成25个受损医疗卫生机构修复加固,实施14个受损小坝塘除险加固,1647户受损民房拆除重建全面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