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退化地区修复工作,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山林长制,加强森林防火,抓好石漠化治理,完成退耕还林2700亩、异地植被恢复造林2000亩,管护重点公益林38.62万亩,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5%。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调整流域内农业种植结构,推进有机肥替代试点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确保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90%、30%、4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均减3%。

  (五)突出城乡建设,在城乡融合上开创新局面

  主动融入和服务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扎实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镇化率达54%以上。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紧紧围绕2年完成民房恢复重建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保重点村灾后恢复重建责任制,严格执行村庄规划,加快民房恢复重建,确保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新房。积极协调灾后重建规划的落地和实施,着力加强交通、水利、卫生、电力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有序实施土地整治和地灾防治等项目,规划建设应急避险场所。积极向上争取重建项目资金,启动实施兴蒙乡政府办公业务用房迁建项目,抓好者湾小学、十街小学、朝阳中学等受损严重教学基础设施修复加固,优先开展学校恢复重建,尽早完成通海三中礼堂建设工作。把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密结合,依托城乡不同区域和资源的优势,科学谋划布局特色产业发展,“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化灾为机”闯出一条我县灾后恢复重建的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提升城市品质。严格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通海指示精神,坚持高起点规划,完善实施《通海县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保护详细规划》,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制定出台《通海古城保护管理办法》,健全古城管理长效机制。启动古城东路、顺城街、古城西路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实施古城门恢复建设。启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推进八一路、礼乐西路、文华路等新区市政道路建设,抓紧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及破损路面修复,着力推进城中村、太和街南片区棚户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抓好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积极推进撤县设市各项工作。推行数字化城镇管理模式,全力推进“增添绿色、点亮通海”建设,大力开展户外广告、建筑垃圾、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综合整治,优化城市形象。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用特色小产品抢占市场大份额,提升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和县域经济实力。严格落实“千名领导挂千村”责任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建设美丽乡村5个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3个以上。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全覆盖工程,精准培训专业技能农民2.4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8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力争实现惠农支付自然村覆盖率100%。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户厕覆盖率5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80%以上,实现“新房新村有新貌”。

  (六)突出财税管理,在开源节流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精准施策、全力攻坚,防范风险交织叠加、相互转化,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

  加强财源培植。建立产业发展引导专项基金,对税源、产值、就业等有重大贡献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力争培育纳税超500万元企业20户以上、1000万元企业9户以上、2000万元企业4户以上。全面开展非煤矿山和建筑原材料等相关行业税收共治,规范企业运行,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以土地、公租房等政府资产资源为重点,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切实用好财政存量资金和沉淀资金,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

  强化财政管理。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负担。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预算管理,破解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问题。围绕中央、省专项资金改革支持的方向,调整优化储备项目,强化向上争取力度,高效推进专项债券发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开发、杞麓湖保护治理及生态建设项目等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行为发生,全面落实不规范融资行为整改工作,着力做好政府性债务化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