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狠抓实体经济振兴,着力构建体现黔东南优势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主攻方向,全面推动三次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培植壮大有效财源,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推动工业扩量提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落实省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健康医药、清洁高效电力、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深挖能源、木材、酒类增长潜力,全力推动冶金、化工、建材高质量发展,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酸汤、蓝莓、茶叶、油茶等为重点的特色食品精深加工业,以银饰、刺绣等为重点的民族工艺品加工业,以生态木屋、高端家具等为重点的家居产业,以蓝莓果酒、花酒、特色低度米酒等为重点的优质特色酒产业。*推进“双千工程”,推动100户以上企业转型升级,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以上。*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成30个融合示范项目,大数据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20%。*开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个专项行动”,推动产业园区转型整合,加快园区功能配套提档升级,引导关联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壮大园区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优质高效。推进农业“十一大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农业结构,粮经比调整到31﹕69。加快推进有机农业大州建设,新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20个、认证面积100万亩、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2个。大力实施茶叶、油茶、竹林“3个100万工程”,新增茶叶10万亩、油茶12万亩、竹林9万亩。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解决好农产品标准、规模及销售等关键问题,攻克追溯、检测、物流等瓶颈,年内实现公用品牌县域全覆盖。大力发展与二、三产融合基础较好的优势农特产业,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园区功能配套,推进200亩以上坝区农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培育,规范财务管理,完善组织架构,做好生产、销售、信息等服务,增强自我发展和带动能力,新增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以上。推动文化旅游业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文创、演艺、影视、动漫等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加强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新增4**景区2家以上,加快创建镇远古城、西江苗寨5**景区和肇兴侗寨国家旅游度假区。全面落实乡村旅游“三个标准”,创建省级乡村旅游村寨10个以上、乡村旅游客栈和乡村旅游农家乐100家。加快完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标识标牌等旅游配套设施。依托民族节庆和重大活动平台,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大力发展智慧旅游,通过大数据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惩处损害游客利益行为。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5%和30%以上。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稳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百千”工程,抓好全州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建制村覆盖率提高到80%。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力争“黔货出山”增长20%以上。加快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创建省级大健康示范基地4家以上,发展壮大健康医疗、健康医药、健康养老、温泉疗养等业态。强化措施促进消费,规划建设一批露营基地、综合市场、充电桩等项目,促进文体、汽车、信息等热点消费。实施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行动,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45户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户以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面执行省“1+6”政策文件,大力开展服务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对接,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将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开设服务民营企业直通车,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励投资商发扬企业家精神投身地方建设发展。及时回应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加大对本土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四转”工程,加强民营经济主体培育,民营经济占全州生产总值比重达5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