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三)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扭住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突破点,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健全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壮大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为规模以上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用好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开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办好创交会、小蛮腰科技大会、官洲论坛等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双创文化建设,打造全球科技活动交流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等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抓紧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等国家级项目,推动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布局落户。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建设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组建3至5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省工程实验室。

  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办好海交会等引智平台,更好发挥“人才绿卡”聚才效应,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推进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着力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处在创新**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实施顶尖人才“全权负责制”,落实科研人员发明成果转化创业、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双向交流,培养一批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的科研人才团队。

  (四)系统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坚持统筹兼顾、优势互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二期、南沙港区四期、国际邮轮码头等航运枢纽工程建设。启动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白云机场枢纽一体化集疏运体系。推进3个国铁、7个城际轨道、13个地铁、6个综合交通枢纽、9个高速公路、6个城市快速路项目和一批市政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深茂铁路、广湛高铁、空港大道三期、如意坊放射线二期等项目,完成广清城际清远至广州北段、地铁21号线(员村—镇龙西段)、南大干线广汽段等项目。完善智慧交通体系,加强道路交通微循环,打通断头路。完善慢行系统。加快综合管廊、停车场、充电桩等市政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多规合一”深化应用,继续优化一批重点功能区规划。加大精准供地力度,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动151个老旧小区微改造、10个旧村改造、50个旧厂改造项目。开展白云山、越秀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专项整治行动,开工建设广州花园。恩宁路二期(骑楼部分)改造、海珠广场提升优化、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3项工程9月底前完工。坚决打好治理违建攻坚战,拆除违法建设400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创建市级容貌示范社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示范街(镇)。*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环卫、旅游、乡村及其他公厕630座。新增管道燃气居民覆盖用户35万户。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灯杆试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珠江流域堤岸达标加固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水平。

  推进跨区域合作共建。落实省委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的部署,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担当,辐射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北生态发展区创新绿色发展。推进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强化广佛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增长极建设。共建广清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建设广清特别合作区。*推进穗莞、穗中合作,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与齐齐哈尔共建产业园。全力助推毕节、黔南脱贫攻坚,做好疏附、波密、甘孜、巫山和梅州、清远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