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革、再提升”活动,扎实抓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5件、政协委员提案205件,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00%。公布“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事项1147个,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34个工作日。加强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坚持用好“晋江经验”制胜法宝、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来晋创业务工人员,向给予我们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各级驻晋直属单位、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晋江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新旧动能转换还不顺畅,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压力较大。二是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明显,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重点领域改革力度亟需加强。三是城市能级不够高,对优质企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不足,城市内涵、品牌、活力仍需加快锤炼提升。四是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还有短板,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公共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少数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能力素养、担当精神还不适应新时代要求,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扎实做好2019年工作

  2019年是攻坚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冲刺赶超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根据市十三届党代会三次会议精神,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省委、泉州市委决策部署,不断传承发展“晋江经验”,*实施人才强市、新型城镇化、国际化“三大战略”,冲刺高质量赶超、重大赛事筹办、更高水平全面小康“三大任务”,加快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当好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中小城市建设样板。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5%、本级收入增长6.5%,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改革开放“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全面落实“六稳”工作要求,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大力实施“三大任务冲刺年”“城乡环境整治攻坚年”活动,奋力跑出发展加速度,实现质量效益同步提高、产业城市同步转型、经济民生同步跃升,奠定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坚实基础。

  重点抓好7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落实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的要求,落实民营经济26条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1、塑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八个系列工程”,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和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晋江制造成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代名词。推进龙头企业增资扩营工程,实施143个亿元以上增资扩营项目,建设一批精品工厂、无灯车间、智能仓配一体化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关键设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企名牌名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资金,倾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银行机构单列专项信贷计划,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5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推进产业协作促进工程,建设产能对接信息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更多在本地找代工找配套,推动二三线品牌转型从事品牌代工。支持30家中小企业提升设备工艺和供应链响应水平,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关系。支持更多企业承接涉军科技成果转让,更多产品进入军队采购目录。推进“互联网+”应用工程,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在线增值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建设一批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工程,支持中科院泉州装备研究所等研发机构,与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实施200个重点技改项目,培育3家省级以上示范企业。推进服务型制造工程,支持晋工等示范项目,引导企业植入现代科技和新商业模式,挖掘产品的新功能和附加值,实现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服务转变。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科院大学福建智能制造学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发放中小微企业服务券,推进10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规模企业发明专利、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三个覆盖”。完善领航班等企业家培训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供应链整合工程,筹建供应链产业基金,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原辅材料本地化配套,补齐补强高端染整和面料工艺、食品大宗原料供应、生物添加剂制造等缺失薄弱环节。支持一品嘉、辅城网等供应链平台做大做强,帮助企业提升资源整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