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强化企业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上企业100户以上。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培育认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户,新增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培育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8户。继续实施“万家企业上云”计划,力争“上云”企业3000户以上。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培育省级新产品20个、安徽工业精品6个以上。

  强化工业投资。加快鸿路钢构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国肽大健康产业中心、陆达锂电材料、紫燕食品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绩溪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完成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可研编制,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20个以上,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实施新兴产业“双百项目”计划,新开工、投产项目240个以上。推进智能制造“915”工程,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900台,实施10个智能装备项目,打造5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强化产业集聚。围绕培育“4+1”千亿产业,制定主导产业推进意见和个性化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高水平建设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泾县高效节能电机新兴产业工程,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左右。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智谷软件产业园等“双创”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互联网+制造”示范。

  强化园区发展。深化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推进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力争更多开发区进入全省30强。支持广德、郎溪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完善园区产业配套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支持各开发园区确定2—3个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提升产业首位度和竞争力。建设小微产业园20个,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鼓励开发区实施“标准地块”,提高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

  (二)坚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版》,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互促互融,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促进区域合作更*。深化与上海及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城市合作。加强与G60科创走廊城市融合发展,组建G60电机产业创新联盟。力争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落在宣城,开工落地苏皖合作示范区、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区域合作项目。精心办好第九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皖东南名品展销会等,努力打造高端展会品牌,提升宣城美誉度和影响力。

  推动招商引资更有效。健全完善市直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全流程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双月调度、季度核查制度,强化考核奖惩。优化整合招商机构,配强专业招商队伍,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常态化以商招商机制,开展社会化招商试点,拓展招商渠道。突出园区招商主体作用,制定重点产业招商目录,运用“产业+基金+政策+平台”等招商新模式,突出产业链招商,力争引进央企、民企、外企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确保开工竣工投产项目数和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5%以上。

  促进外贸增长更稳定。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境外会展,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培育外贸主体,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90户以上。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扩大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及日用消费品进口规模。申报设立二类口岸,筹建宣城综合保税区。打通铁海联运、江海联运通道,推进关检业务*融合。鼓励企业ERP与海关联网,推动无缝报关放行。

  实现开放通道更便捷。编制宣城地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全面开工建设宣绩高铁,加快商合杭、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宣城段、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和芜宣机场建设,积极推进宁宣、宣镇、杭临绩等高铁和宣城至芜宣机场至高淳轨道交通、绩溪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0 亿元以上,开工宣泾高速部分工程,加快芜黄高速宣城段建设,推进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宣广高速改扩建、扬绩高速黄山连接线、宁杭高速二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 16个国省道项目建设,建成一级公路3条。开通水阳江航道和定埠港,实现宣州综合码头一期开埠、二期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