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实施产业提升行动计划,鼓励引导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在全链条中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启动新一轮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发展一批智能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发展联盟和专业协会,滚动实施10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培育15家以上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落实“小巨人”企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新地标企业。年内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1.7%。以支撑港城制造业发展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融资、文化创意等生产**业,促进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推进工业企业、码头岸线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倒逼企业压减、淘汰落后产能。坚持“亩产论英雄”,推进“三优三保”,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年内完成拆旧复垦5660亩、“腾笼换凤”土地面积1000亩。

  (二)持续**改革创新活力

  高标准推进高新区功能升级。启动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支持高新区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四个新城”,推进体制机制、招商引才、城市建设、金融模式、服务保障“五大创新”,加速成为全市创新资源集聚区、创新驱动主阵地、转型升级主引擎和科技成果策源地。支持高新区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加强“补链、强链、延链”等产业链招商,培育发展半导体、绿色能源、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进高端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重点建设半导体、锂电、氢能等新型研发机构,争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加速推进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启动智慧科学城建设,推进CBD中心商业综合体和南横套景观廊道工程建设,高标准打造未来城市的新地标。

  统筹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高水平推进“十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建办重点实验室、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6%,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新获评高新技术企业70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积极引导优质创新型科技企业挂牌科创板。年内引进市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项目80个,新增国家、省、苏州市级人才30名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家。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打造产业资本创新小镇,发展创投融资、资本交易等金融新业态,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推进加速器、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完善成果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市建设,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全力做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验收工作。

  更大力度推动改革。瞄准“2440”目标,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广拓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扩大“不见面”审批事项,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一张网”向镇、村(社区)延伸。推行代办送批、联动办理、容缺审批等机制,为重大项目提供一项一策“定制服务”。完善政务管理平台和电子证照库功能,实现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精准供给,真正让数据信息“多跑路”、办事群众“少跑腿”。稳妥有序推进党政机构改革。深化凤凰、塘桥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政府采购监管和资产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运行效率。推进政府性债务化解,严格防范债务风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统筹推进整合重组。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电子化交易体系。

  (三)放大“港铁”联动优势

  加快构建大交通体系。开展快速路网建设战略、铁路专用线、过江通道等交通规划研究,加快构建“公铁水”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沪通铁路大桥段及高铁站房建设,做好苏南沿江铁路、盐通张铁路相关配套工作,启动沿江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可研报批及建设,开展铁路货运支线研究。推进总长37公里(高架桥27公里)的快速环路建设,加快实施G346张家港绕城段改建、新泾路快速化改造、港华路拓宽等工程,启动晨丰公路东段改造、东渡大道北段新建项目。加快推进长江干流应急治理张家港段二期工程。深化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成公交换乘枢纽点规划,新增氢能公交车15辆,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