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坚持招商带动与创新驱动并进联动,壮大转型崛起新动能。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招商第一要事、人才第一资源、环境第一保障的意识,千方百计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坚定不移推进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加强项目质量评估,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益。紧盯“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招大引强,加快引进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推动产业集聚。依托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发挥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推进“基金+招商”“基地+招商”,创新产融结合招商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顺应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积极招引高端人才和科研院所,全年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个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100名以上,以人才链补强创新链、拉长产业链。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强化科技研发、创业融资等服务配套,完善住房、教育等生活保障,让各类人才在淮北愉快创业、愉快生活、实现梦想。

  二是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目标,协同推进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高新区“三区联创”,开工建设市科创中心。积极参与长三角创新城市联盟交流合作,主动对接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争取将上海交大(安徽)淮北陶铝研究院列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中心,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推动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煤科总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加强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举办好碳基新材料、铝箔、芳香产业**论坛或年会,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力争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传感器研究中心建成运行。加强源创客科技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

  三是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审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启动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主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事必到、无事不扰,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更好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

  (三)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深度融合,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主动融入国家及省发展战略,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一是不断深化重点改革。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市场监管全覆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支持市建投集团以市场化经营推动改革创新,优化资产配置,做强核心业务,提高综合竞争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深化金融改革,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涉改村(居)全覆盖,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对接国家“三大战略”,积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加强与省际省内城市交流互动,精心组织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大力推进外贸增长工程,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孵化培育外贸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口岸服务优势,推进淮北海关挂牌、青龙山铁路海关监管中心运营,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进出口便利化水平。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组织更多企业“请进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