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七、坚持精准聚焦,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年底前基本完成剩余4.41万低收入人口、1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突出产业就业扶贫。鼓励和引导贫困户、低收入人口从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以创业促进增收。进一步丰富拓展产业扶贫模式,推广建设扶贫产业园、扶贫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形式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年内新建扶贫产业园4个以上。*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行动,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经济薄弱村开办“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60个以上。积极开发保洁、治安、护路、管水等多种形式的公益岗位,优先选聘低收入农户弱劳力、半劳力,确保未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施村集体经济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扶贫资金资产使用机制,鼓励引导经济薄弱村办工业、做商业、储物业,发展资产租赁型、企业服务型、农业开发型等新型集体经济,年内力争实现“一村一实体”。支持村级组织把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出租、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实力。鼓励村集体对村域内未承包到户的荒地、林地、果园、水面等资产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盘活闲置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等各类房产设施,通过自主经营、发包或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年内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7%以上。强化片区整体帮扶。*开展“联村共建”“四比四看”活动,强化对“两大片区”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支持,统筹推进2个关键性工程和80个重点扶贫项目建设,建成2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扶贫项目。统筹抓好片区民生事业发展,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灌溉面积4.26万亩。

  八、坚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聚焦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公共安全等重点关键领域,积极稳妥处置突出风险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科学管控金融风险。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持续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开展担保风险集中清理“百日行动”,加强企业不良资产处置和“两链”风险化解,积极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司法诉讼、贷款重组等手段,压减银行不良资产,力争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8%以下。坚持防范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两手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全年新增企业直接融资15亿元。稳妥防控债务风险。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统计监测,采取预算安排、压缩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化解债务存量。建立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监管机制,新上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实行债务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严格债务限额管理,杜绝违规举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力争3个项目列入省级PPP项目库。坚持债务置换与化解存量债务相结合,持之以恒做大财政盘子,扩大换债空间,提高政府抗风险能力。积极稳控社会风险。科学调控土地出让规模和房地产开发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年内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联动平台建成投用。*开展大走访活动,完善“双专”“三量”工作机制,加快信访历史积案化解。抓好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九、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以最顶格的标准加强生态建设,以最严格的要求狠抓生态治理,以最科学的制度保障生态发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污染防治。巩固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持续*推进“绿盾100专项行动”,扎扎实实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打好蓝天保卫战,紧扣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狠抓“减排、抑尘、管车、治烟、控秸”等精准治理,年内PM2.5浓度保持全市最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0%以上。打好碧水持久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深化六塘河、大涧河等区域性河道综合治理,建成生态样板河道16条以上,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启动“卢高裴”生态内湾区规划,加快推进退圩还湖和生态修复,年内成子湖水面围网、围坝、违建清理整治到位。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年内改造污水处理厂4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长效整治,全面清理保护区内的违法设施和排污口,从源头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打好治土阵地战,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治理,加快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年内规模养殖治理率达9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绿色转型。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新上项目环保关,年内淘汰落后产能设备100台(套)。积极推进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和综合利用,全年实施循环经济项目9个。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力争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率30%左右。大力淘汰排放超标车辆,加大低碳、环保公共出行交通工具的投放和管理力度,年内更新新能源公交车98辆,投放助力自行车2000辆。健全保护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考核体系,从严执行重点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等制度,通过考核“指挥棒”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暗访和曝光机制,强化信息化手段和群众举报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保持环境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健全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通过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保障生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