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创”工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与大连工业大学、辽宁装备制造学院深度合作,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5个,实施技改升级项目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个。弘扬和激发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众创空间,建成大学生见习基地2个,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务平台。
(四)致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支撑力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形成整体发力、多点支撑、相互促进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培育壮大绿色果蔬、有机杂粮、沙泉大米、优质肉牛等特色基地规模,打造沈阳及周边地区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3个,建成覆盖全域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力争创“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拉长红薯育苗、种植、仓储、研发、深加工全产业链条,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承办第三届东北甘薯大会,打造中国“红薯之乡”。依托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标准化打草场5万亩,高品质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新增3万头、20万只,做大彰武草原畜牧业品牌。加快推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打造重点项目区30个,加快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推进完善农户承包地互换并地进程,力争符合条件的村民组全部完成互换并地工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引导农民依法、规范流转土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30家,争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个、示范家庭农场15个。深化农村股份制合作经营,发展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100个,促进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提升农业保障能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不断夯实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效节水灌溉1.9万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2座、水土流失治理1.5万亩,全面完成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划界确权工作。强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大“小开荒”清理力度,*实施三北五期、退化防护林修复、城乡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确保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农机与农艺、规模、科技融合发展,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五)致力商旅突破,进一步增强三产融合助推力
全面迎接高铁时代到来,把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推向更大的市场平台,推动第三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铁速度。
打造文旅产业。以全域旅游为目标,以乡村振兴为基础,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撑,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编制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以11.2万亩核心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相叠加的生态旅游项目区,再现皇家牧场风貌,打造人们**心灵、创造陌生感、感受自然风光的地方。加快推进大清沟停车场、游客中心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竣工投用,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旅游文化,推进沙泉鱼宴提档升级,扩大沙地有机食品影响,着力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积极筹办全国竞走锦标赛、钓鱼大赛、射箭联赛等赛会活动,开发一批周末游、美食游、休闲游、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培育旅游特色乡村4个。
活跃商贸流通。依托高铁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优势,积极融入沈阳半小时经济圈,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高地,补齐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短板。积极引进特色公寓、连锁酒店入驻,鼓励特色餐饮住宿发展;丰富家百惠生活广场、鼎信商厦、国美电器等实体经济业态,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品牌、旗舰门店入驻,打造精品商贸步行街,推进传统商贸提档升级。依托新通客专、大郑铁路、高速枢纽等优势,科学谋划沈彰新城物流集聚区建设,统筹豪德商贸物流城、农贸物流中心、乡镇特色农贸市场,加快推进亿方青煤炭物流开工建设,做强新入驻的红鑫阳冷链物流,打造辽西仓储物流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