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彰武经济开发区。把项目作为产业集聚的最大载体,园区扩张的布局引领,结构调整的不竭动力,推进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硅砂深加工和板材家居产业形成规模,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推进永红机械、联通管业、辽宁金回、昊瑞新科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春潮汽车、兴旺机械、广厦金属、同创机械等18个项目开足产能,实现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由单体零部件向总成、整机制造、智能制造和成套装备梯度发展。加快宏峰耐火材料、威尔达墙体保温等项目签约落地,华洲重工、辽宁东冶等4个项目达产达效,亿达岩棉、中泰陶业等3个项目提质扩能,丰富空心砌砖、外墙保温砖、彩色路面砖等产品门类,引导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进天一科技、隆源砂业、联信球形砂、北京奇想达等6个项目加快建设生产,做优做细沙产业文章。加快沈达板业、奥腾木业二期工程建设进度,推进香河等10户家具企业规范化管理,支持板材家居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储备1387亩、道路建设10公里、给排水管线41公里,进一步完善电力规划,增强项目承载力。
加速农产品产业集聚。以彰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载体,以培育领军企业、提升转化能力为核心,打造主导产业。制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主营收入,把彰武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快三聚绿源、凤达禽业、海岳食品等项目投产达效,全力推进今麦郎项目签约落地。推动沈彰工业园、科技示范园有机整合,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盘活现有闲置资源,加快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的“一区两园”发展模式。
做大做强飞地经济。打破财税分享的地域界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项目合理布局,实现共谋共建、共享共赢。鼓励“飞出地”开展招商洽谈,全面兑现分税政策,充分调动镇村招商主动性,力争引进千万元以上飞地项目48个;多方筹措资金做好“飞入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承载平台,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财税金融、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领域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营机制,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三)致力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转型升级牵引力
改革开放是解决彰武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也是实现彰武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1号工程来抓,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为实现彰武华丽转身积蓄力量。
狠抓招商引资。强化专业招商,发挥招商办事处、招商攻坚组优势作用,紧紧抓住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动力转换难得机遇,引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提升产业丰厚度;强化以商招商,制定并兑现招商奖励政策,提升招商积极性,变招商对象为招商力量;强化协会招商,加大与中铸协、辽铸协等行业协会合作,加强与会员单位联系,全力承办第三届中国铸造硅砂产业发展论坛;强化合作招商,推动与沈北新区、江苏盐城对口合作,着力在产业承接、信息资源等方面建立共建机制;强化政策招商,利用好突破辽西北、县域经济发展、深度贫困县等各项政策,出台企业落地优惠政策,撬动大型项目入驻。
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县乡村分税制度,建立县乡两级“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激活农村农业发展动能;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好权利承接和调整,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清理各类“奇葩”证明,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转隶工作,实现有序衔接、高效运转;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引入民营资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闲置资产价值,焕发发展活力。
打造最优环境。*贯彻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做到政府承诺零失信,投资彰武零请客,证照办理零烦恼,建设经营零干扰,项目用工零顾虑,服务企业零距离。建立项目管家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110”指挥中心交办、督办、查办事项,延伸项目服务链条,实现审批责任全程追溯,项目服务全程参与,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降本增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实施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加强涉企服务,提升运行质效,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全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建设,加快服务审批事项集中进厅,精简审批流程和办事环节,确保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