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聚力创新驱动,在增创优势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按照产业向东、对接武汉的发展思路,高标准编制67平方公里仙桃国家高新区拓展区战略规划,加快2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推动3.7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增强高新区平台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产业集聚主平台、武仙融合桥头堡。依托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汉江多功能码头、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国网通航等交通枢纽,着力引进一批重大物流产业项目,打造现代临空临港产业集聚区。支持重点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高新区“一区六园”规模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70亿元。

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银企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推进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进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仙桃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夯实科技创新人才根基。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模式,推动科技与金融有机衔接,为创新发展赢得有力支撑。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出台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加快“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双创”型企业培育,搭建“小升规、企成高”成长阶梯,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争做行业“第一”和行业“唯一”,再培育5—10家行业“隐形冠军”。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和企业合法经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正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

(三)聚力改革开放,在**活力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盘活处置困难企业20家以上。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打好降成本“组合拳”,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砂石等成本,让企业有明显获得感。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确保全年新增信贷投放30亿元以上。科学有序实施土地供给,完善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备案会商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四大补短板工程”、“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力补齐发展短板。

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积极稳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理顺权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和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培植壮大税源财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各领域建设,提高PPP项目谋划、推进和管理水平。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着力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和质效提升,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加快完善汉江多功能码头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平台功能,谋划建设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展示中心,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有效实行区港联动,推进口岸通关和外贸物流提效降费,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武汉—仙桃城际铁路、沪渝高速仙桃段拓宽升级、沿江高速洪湖至武汉段等重要通道建设,加快升级仙桃与武汉交界路网,全面对接武汉产业、科教等优质资源,放大武汉磁吸效应,推动武仙同城发展。

创优营商发展环境。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网省市镇村四级联通,网上可办事项达70%以上,打造利企便民的“网上政府”。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推动“照后减证”,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曝光问责力度,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营商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加快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继续深化联企服务,切实提升融资、用工、用地等要素供给质效,厚植营商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