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10篇(3)

  上周又把前些时日拍的《关云长》看完了,甄子丹饰演的关云长,美须,义气,知事理,为大道而不浊,他与姜文饰演的曹操交情很好,看得我欣慰也恍然,原来后来关云长放走曹操是因为这一段经过。“英雄,你来当;小人,我来!”霸气外露,张力十足,影响力十足的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敢于担下天下,又敢于承认自己也是一匹狼。这样的塑造,也是别开生面。影片虽是截取历史片断,表现却是可圈可点,一文一武,武戏精彩,文戏惊艳,所谓的“过五关斩六将“场场不同,“千里单骑“,“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是另一个侧面表现。当然这里不是影后感,就不多说了。

  回到吉川英治的《三国》上来。喜欢三国题材,当然也想知道日本人眼里的《三国》又是一番什么模样,更何况又是大名鼎鼎的吉川英治---日本的“国民作家,仅夏目漱石一人可与之比肩之人(虽也算是略有些夸口之意,但如此美誉也十足见好)。

  手中的吉川英治《三国》第一部讲述的是刘关张三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却桃园结义的故事,不同于以往见到的桃园结义,吉川英治笔下恢复了刘关张三人细碎而生活化的一面,显得平淡朴实。对于这样的描写,吉川英治本人说自己“尝试采用最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及其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随处可见的原著中没有的词句和对白等,便是我的点彩之笔”。因此,这部小说,完全可以把他当作三国的补遗之作,一种再创作的同人小说。在吉川英治的小说里,词句和对白之多,大出人的意料之外,连见面打个招呼之一嘿一呀都详细备至。不过,也正是在众人纷纷杂杂的插语对话之中,更显人物本真、生动的一面。而这,正是在三国正史里,或者许多讲大道义而忽略人性的三国著作中错失的一面。

  自从一六八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京都天龙寺僧人义辙、月堂兄弟以湖南文山的笔名用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日本人便从三国时代开始了解中国,而日本人说起《三国志》,流行的本子便是吉川英治的这部《三国志》。生活化的表述,望之真切的人物,底层奋斗的历程,丰厚的人情味,我想这也是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原因之一吧。

  《三国》读后感(九):舶来“三国”

  吉川英治版的《三国》浅显通畅,很易读。但,毕竟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这本《三国》里应该有不少译者再创作的地方。对于三国的情节,我相信国人必是耳熟能详了。这里,主要写一下个人在语言翻译方面的阅读乐趣。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翻译风格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前面还是很有点“日本味”,后面则很有演义文学的味道。就“味道”来说,最前面表面的最明显,直到第十一章《卢植遭囚》,卢植还殷切地说“……为了亿万黎民,拜托啦,刘备!”。其实,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第十二章《秋风阵》中的三段描写,“玄德领头的这只候鸟一样的军队”、“雁阵一样漂泊的小军队继续向南行军”、“可伶的队伍,像鼹鼠一样蜷在铁门背后”,极具文学味道。不过,后面的部分则风格迥异了,或许应该是更多地借鉴了三国演义的描写。正好,有几段可乐又可爱,且分享且说明一下吧。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毛发太硬的人性格粗鲁,行为莽撞。云长这个人的胡须比张飞的柔软且直。此人比张飞更加睿智,更加卓越。”(P53)这是什么逻辑啊?太可乐了,O(∩_∩)O哈哈~不过,显然是忠于原文翻译过来的,后面的再写吕布的时候就完全不是这个风格了,“只见他上戴黄金头盔 ,身穿百花战袍,外披唐猊铠甲,腰缠狮蛮宝带,手提方天画戟,驰骋纵横,在马上斩杀无数”,别说“董卓看得入神”了,“私”也看得入神了。

  再有,“他们迅速叫来乡邻铁匠。张飞打了一杆一丈好几尺长的蛇矛,关羽打了一把好几十斤重的偃月刀”(P75)读来又可爱又好笑,不似成人口气,倒像是小儿书或漫画书的口吻。众所周知,张飞使的是丈八蛇矛,关羽使的是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很明白,一丈八;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不过,后来的描述(比如三英战吕布)中,作者就使用“关羽把气运到八十斤青龙刀上”这样的说法了。同在这一场三英战吕布中,对于张飞的描写也明显不同与开场,“但见一伟丈夫,威风凛凛,虎髯倒竖,口若牡丹,横握丈八蛇矛,冲到近前”。很显然,前后风格大有不同。另,“口若牡丹”算不算是对于张飞最华贵的描写呢?O(∩_∩)O哈哈~

上一篇:《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黑眼睛看世界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