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10篇(2)

  看完一遍后不放心再读第二遍,书中人物的各个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日本小说,凡是对这一领域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小说以内容和思想感情浅近闻名,从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到如今炙手可热的《1Q84》皆是如此,不少人因此发出“读不动”的叹声,当然东瀛小岛对此是有自己的解释的,他们把自己文章的浅近称作深明物哀之心,而遥远的天朝之所以能出现那么多思想性艺术性都不断攀高断深的作品则是因为我们人心狡诈过于虚伪,不及他们的作品晓畅明白。可惜我作为还算了解点日本文学的中文科班生不管是他们的文艺批评理论还是实践作品始终都觉得是狡辩,譬如号称“国学大师”的本居宣长所著的《石上私淑言》《本胜间》等经常把明明源出于我国《文心雕龙》里面的理论挪作己用,甚而干脆说这是本国原住民千余年前发现的,简直恨不得把丫捉来暴打一顿,培养这江户时期的家伙一点产权意识才能罢休……

  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一方惊讶一方服膺,因为内容浅近毕竟难于曲折表述人物性格,然而这本著作还是在《桃园结义》卷就很生动的打造出刘关张三兄弟,曹操的急功、董卓的残暴、吕布的呆愚、袁术袁绍兄弟两视野短浅,无不形神毕肖,令人心醉神往,虽是改写且为翻译,但吉川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功底令人生敬,不愧于这小岛国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的定论:《三国》是吉川先生用诗情创作出来的治乱兴亡的叙事诗

  《三国》读后感(七):日式三国,也很演义

  日式三国,也很演义

  评《三国》

  中日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明清之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之后反过来了。《三国演义》产生于明朝年间,这个时侯中华民族的很多文化已经慢慢在日本生根发芽了,至今我们仍能在日本发现很多中华文化的原型变体,比如说儒家文化的精髓,比如说明朝的大儒王阳明思想。初看这本日式《三国》,觉得很难能有原著的味道,一方面是日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将中文翻译成日语,再将日语转化成中文,总会把一些原来的精华给淡化了的。不过看完这本《三国》觉得有点过瘾:日式《三国》也很演义啊。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小说”之一为很多国人所熟知,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和近年来三国历史的宣传,其中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国内却还没有将《三国演义》用一种白话文讲解的书,所以说这本《三国》应该在国内会有一些市场,至少在现在“历史娱乐化、平民化”的潮流下,会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三国》也仅仅是小说而已,但已经基本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精神。这本《三国》几乎是沿用《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中间增加作者读人物的揣摩和情节的充实,用一种白话的形式展现给日本读者(现在是翻译给中国读者),使得众多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书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日本元素,比如说日本人非常看重的家庭元素,作者就通过刘备几次回家,从一些生活的细节展现刘备母亲的深明大义和刘备的孝顺。在忠君报国方面,作者又借刘备母亲之口教育读者要以国家社稷为重,抛开个人感情。熟悉日本历史的也会惊喜地发现,日本历史中的打打杀杀和朝代更迭,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又何其相似。

  《三国演义》是一场大戏,里面有很多的政治、军事、历史、管理、文学等知识,后代人可以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对于关注民生的人来说,《三国演义》既是王侯将相的战斗史,也是黎民百姓的悲惨事。在《三国》中,这种矛盾继续在以小说的形式展开,黄巾军起义时候,“黄匪”以替天行道名义强取民财,官军以征讨匪寇名义搜刮民脂,可真是应了那个“战乱年代,百姓生灵涂炭”的悲剧了。

  《三国演义》也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共有120个章回。和原著一对,这本《三国》第一部也就到了第16回,看来接下来的好戏还很多。

  《三国》读后感(八):入戏三国

  自从看了《卑鄙的圣人---曹操》(这本书目前跟着追到了第三本)之后,我到传统惯常的那些刻板化的曹操评述充满了不屑,“奸雄”?那也是某某人的一面之辞,可是无知的我曾经信以为真,以为曹操就是那个京戏里唱的“大白脸”坏家伙。三国故事,了解越多,才越*。

上一篇:《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黑眼睛看世界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