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9)

  这并非贬低罗孚自己所催生的新武侠小说,而是表明一地的文学的成就并非如此简单确定的。

  因此,罗孚把自己大量的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作家作品的如林燕妮曾经是香港最畅销的小说作家,但大陆读者知道得不算多,不像金庸、梁羽生读者的认知程度很早就被大陆盗版书所普及和提高,即使不读金庸武侠小说也知道韦小宝的故事。但大陆评论界对香港通俗小说既褒也贬,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香港商战小说女作家梁凤仪小说的时候,评论界评说不多,因为人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小说浅显而明快,无需再加解读。罗孚介绍同样是流行作家的林燕妮却不同,林燕妮是一个比其他通俗作家更有趣味的女作家,金庸说她的文章“是用香水写出来的”。罗孚却发现了这个才女的文字具有某种“心细见微”的特点,一篇《才女强人林燕妮》如果从文学评论上来说显然拉杂了些,但读者却发现,罗孚的写人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完整人物的故事,就和罗孚写其他个性各异的作家一样。从林燕妮的出道、她的感情生活、金庸等对她的推崇以及林燕妮的文章风格,读来极其轻松毫无拔高之意:那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在这个感性世界里“别的都无谓说了”,因为感性只需要去直接体验,就像那个香香的粉色的枕头。

  通常罗孚不会直接对作家们作品作出一种看上去很武断的评价,他从不随意吹捧作家,更不会用现在经常流行的媚语去讨好他所描写的作家。他了解这些作者的故事太多,完全可以用一种游刃自如的方式,将作者许多人生故事在不经意之间插入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他所欣赏的作者独特而富有情趣的一面,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这样的描述似乎更为可信和接近真实。

  罗孚是金庸新武侠小说的幕后推手,又曾与金庸和梁羽生同事,自然罗孚对金庸的历史了解得比很多人都多。金庸今天几乎是众口一致的新武侠杰出代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节节攀升直逼鲁迅身后。而罗孚笔下的金庸却非神圣之人,更像只有香港才能出产的一个敢于打拼的人,这是一个各种兴趣大到非同寻常的人:虽然不会武打,却不仅对电影感兴趣,还曾经学习芭蕾;五十年代甚至雄心勃勃地北上求职,希冀进入外交部••••••。罗孚在九六年写金庸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去介绍金庸的成就了,但他在《香港人与事》这部汇集了众多知名作家的文集中以罗孚式幽默这样来描述金庸作品:“明知道他们不会武功,但他们写出来的武功却是人人爱看,而且看得入迷,废寝忘餐。明知道那是假的,看得比真的还要认真。他们就是这样以假哄人,编造假的武功,加上形形**的包装,骗了许多读者,或骗了许多人成为读者。他们不仅骗孩子,厉害之处更在于骗大人(武侠小说被大数学家华罗庚称为‘成人的童话’,他老先生就是这样的‘成人’)。最厉害的是能骗那些身居**以至颠峰的大人。”这样的评论今天就很少见,是罗孚风格。

  罗孚是一个很特殊的老报人,虽然他也是一个好作家。他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早期作品中包含着的革命**因素较多,使得他对山川风景的描述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有时候读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与革命带来的改变之间并非完全协调一致,他的革命热情有时像一条不适宜的人工花边镶嵌在自然的风貌之上,但他显然是一个内心容易沉静的人,不会喧嚣、狂热到失去应有的分寸。当他解读他人作品的时候占上风的是对艺术的客观判断,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文章具有的纪实性和洞察力使他的创作今天仍为一些读者津津乐道。

  但是要全面地把握罗孚的作品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迄今为止他为别人创造的机会远远多于为自己留下的空间,如果上个世纪没有罗孚这样的作家记下那么多历史,也许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些历史,许多历史真相也就随风飘逝得无影无踪。正如一位曾经受惠罗孚的作家所说“有些人有些事,如果没有人写下来,后世就不会知道,许多有价值的或值得后人反复回味思考的事,就从此湮没了”也因为如此,读者和研究者会更加期望从罗孚即将出版的100多万字的作品中寻找到我们解读现当代文学和作家的更多有价值的线索,找到可以解读他本人的更多线索,这样做对这个时代对后人都是一份有价值的精神馈赠。

  正如一直与罗孚保持密切接触、从没有中断过这段历史研究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陈子善所说:“今年九十高龄的罗孚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散文家、杂文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自1950年代开始,罗孚一直活跃于香港新闻界和文艺界,他是半个多世纪香港文学和文化发展史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录者。”

上一篇:思维简史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完美嫌犯》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