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崛起读后感10篇(5)

  不可否认的是民意对政府的极大**。威廉德国虽然是立宪制。但保守的贵族俾斯麦尽力保证霍亨索伦的统治权力与正统性。王室依然拥有极大权力,而且宰相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国会,本质上是专制制度。这就造成了:愤怒而得不到协调的利益集团, 愚昧善于被引导的民众。以及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对民意过于**。民意的不理性,特别是强硬偏好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能影响德国决策层。统一的德国用不到40年时间就成为欧洲大陆实力最强,技术最强大的国家。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差距也不大,德国人对德意志这个概念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与此同时俾斯麦之后的德国政治诸事不顺,德国人更想证明自己的力量,也更能信服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社会范围一旦形成,那么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被压制,特别是与爱国主义结合。而知识分子的背书更让这种不理性穿上了理性外衣, 妥协意味着退缩和卖国。而俾斯麦被贴上了强硬的标签,以前的妥协迂回被习惯性忽视。这种后伟人效应在德国外交越不顺利,发挥得越明显。一旦政府引导的政策把民意引导起来,那么政府只能被民意俘虏。

  德国的重重错误与思维之僵硬暂且不谈,一个有趣的疑惑就是为什么英国尽管没有俾斯麦式的顶尖人物,但外交战略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平,换言之:可持 续发展。可俾斯麦的大战略与克制在他之后逐步瓦解。外交过于一厢情愿,又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过度贪婪。许多错误让人发笑。除了体制原因外:我认为与德国的文化特别是占据政治主要地位 的容克地主有关。容克地主粗犷、暴戾、眼光狭隘、抠门、斤斤计较。而德国决策层同样是对外交过于一厢情愿、战略眼光极其狭窄、给予的太少,要求得太多、过于讲究精确逻辑与必然性。

  令人思考的是,在当今外部局势的恶化,以及决策者僵化的“五不搞”新冷战思维,一大批愤怒的民众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重走威廉德国老路。坚持和平崛起的决心,与有筹划,深思熟虑的大战略与政策。我们不能指望上帝像对待德国一样在给我们一个亚齐多弗了。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十):大战略与国家崛起 ——读《脆弱的崛起》

  一、 引言

  作为一个主修经济学的学生,看待世界的变迁自然更多得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时代,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自发作用,在经济学家看来,理想的世界似乎是在市场的机制下自发形成的,国家的富强与衰落也是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可现实的世界不是、甚至完全不是由经济力量所支配的,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崛起和衰落与国家的领导者及国家各方面政策等主动塑造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有的国家崛起了?为什么有的国家衰落了?中国的崛起更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历史终究是人创造的,国家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主动塑造。正是对国家兴衰的好奇,成为了我学习国际关系学的初始兴趣和动力。

  阎学通指出:“一国能否实现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是否采取了合理的崛起战略。有些大国虽然具备崛起的条件,但由于崛起战略不当也无法成功崛起。大国崛起失败的实例很多,表面上看是它们公开挑战了霸权国的领导,而实际原因是其崛起策略不合理。” 近年来,很多国际政治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将崛起中的中国与一战前的德国作比较,像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一样,国力不断上升的中国也面临着各种震荡与**。要应对这些挑战、真正实现和平的崛起,恐怕不能仅仅凭着良好的愿望,也不能完全靠**着石头过河。*了解自身弱点、吸取历史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显得既必要又紧迫。威廉德国作为大国崛起失败的典型案例,研究这段时期内德国的崛起与失败,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徐弃郁的著作《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可谓是恰逢其时。本书着眼于德国的大战略,并以此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德国崛起与失败的命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大战略”,而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的层面;也有助于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大战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二、 内容概述

  本书的着眼点是1871-1914年之间,德国外交、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结果。作者基于大量外交档案、记录以及中外学术专著,对德国的这段历史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再解读。就书的内容来看,为本书分为九章,大体上基于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展开论述,每一章都有一个论述的分主题,将这些分主题串联起来,德国在1871-1914期间国家战略的变化就浮出水面了。

上一篇:十定律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鲤·偶像》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