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论述可以分为横纵两个主线:纵向是以时间顺序对德国大战略的演变及其结果的历史考察,其中以俾斯麦下台为分水岭,生动详实地刻画出了一个德国塑造、维持、偏离、抛弃大战略的过程。横向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德国分析,包括政治、军事体制,社会结构、民意和意识形态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半君主制半议会制的政治制度,宗教民族阶层矛盾下日趋卡特尔化的社会结构,相互割裂的军事——外交体系,有着扩张和强硬偏好的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这形成了德国塑造大战略和全局筹划的客观阻碍,用作者自己的话的说:“德国的大战略只能以一种背着十字架跳舞的方式艰难发展。” 在1890年之前,宰相俾斯麦能够利用其巨大的政治能力和威望克服这些客观困难,然而在后俾斯麦时代上层建筑的缺陷对德国一系列外交决策的负面影响便暴露无遗,导致了德国的一系列错误行动。此外作者还详细分析了德国军事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大战略的影响后果,从俾斯麦时期老毛奇的军事战略,到后俾斯麦时期单骑突进的“大海军”建设计划和追求西线决定性胜利的“施利芬计划”,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从军事服务于政治、军事与政治协调,到之后军事逐渐脱离政治的束缚,甚至完全抛弃政治的演变。
在俾斯麦当政期间,以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复杂而精密的手段构建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德国始终保持了在欧洲的主动地位,通过外交和军事等领域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政策,从而形成了某种整体性很强的大战略,不仅控制了德国统一带来的**,还实现了在相对和平环境下的崛起;而在俾斯麦下台之后,他的后继者们既不能理解他精心构筑的战略体系,更将其彻底推翻,随着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新政策的出台和演变,“新路线”、“大陆同盟”政策、“世界政策”、“蒂尔皮茨大海军建设计划”、“施利芬计划”的出台,“外交新路线”对英国一厢情愿的接近既促成了法俄同盟的建立,有打破了英德之间战略需求与牵制的平衡。“大陆同盟”试图通过与英国发生摩擦以实现与法俄的和解,结果使得德英之间“霸权——挑战”的结构性矛盾公开化。世界政策以及大海军计划则彻底激化了英国的敌对态度,德国几乎是亲手一步一步让自己陷入了外交“被包围”的状态,并彻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安全困境之中,偏好激进与扩张的民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这条失去舵手的大船越来越偏离大战略的轨道,直至走向大战。
三、 评价
《脆弱的崛起》以大战略为中心深刻剖析了威廉德国1871-1914年的兴衰,本书不仅对德国大战略塑造、维持、偏离、抛弃的过程的刻画入木三分,而且详细分析了德国社会结构、政治军事体制、意识形态和民意的背景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论述生动,是一部细节丰富、逻辑条理清晰同时论述引人入胜的优秀战略学著作。我国国内关于大战略的研究虽已开始,但是仍显薄弱,总体来说尚处于很不充分的状态,系统的理论阐发、理论创新性构建和作为基础的大战略史研究尤为薄弱。 而本书的出现,则填补了国内对德国大战略研究的空白,并且可以为进一步进行大战略史的研究提供基础。当前,国内对于大战略的研究,大多是偏重理论层面的研究,这导致对大战略的研究显得空洞而抽象。但是若要丰富这些理论的说服力和厚度,需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大战略为线索对国家兴衰的历史做出再解读,而本书恰恰起到了这种桥梁的作用。
首创大战略概念的是英国军事思想家和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战略论》中,他将大战略定义为一种最高层次的战略,其功用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连同其盟国的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达到由其基本政策所规定的战争之政治目标。 强调要以体现国家合理的政治目标的大战略来统帅战争,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强调大战略与国家政策同军事战略之间的支配——从属关系。张春和时殷弘两位学者对大战略做了一个总结:
大战略主要围绕国际战争与和平展开,是国家的一种外向型行为,因此国家对外政策目标是它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大战略是一门综合运用一国或国家联盟的所有资源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艺术。它源于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因此军事手段不可避免地成为其首要关注对象。然而,不能过高地估计军事手段在大战略中的地位,否则会导致本末倒置。无论战时抑或平时,经济都是立国之本,也是大战略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来源。同时,国家政治状况对大战略的重要作用尤其表现为影响基本的政策取向,那是决定大战略的有无和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大战略还涉及能否以及如何充分动员和运用一国的社会资源。
上一篇:十定律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鲤·偶像》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