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里江山经典读后感10篇(4)

  此菜被清人袁枚收入了《随园食单》中,并有专门的制作介绍。

  【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贫苦出身的皇帝,比刘邦年轻时还穷。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充满了草根味道,是烧香菇,居然也进入了明朝的宫廷名菜中。

  具体做法就是把干香菇用水发泡之后拿来烧。现在的香菇大多是人工种植的,烧烤的话已经不复朱元璋生活的时代那般鲜香自然了,但配上鸡汤和蒜片来慢慢熬,直到香菇吸干了高汤再加一点盐,还是非常鲜美的。

  因为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其手下的开国将领也多为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等,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明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

  在明代宫廷菜的发展中,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今南京)建了十座大酒楼,具体经营权全部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陈设装修极尽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舞台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还设有水上流动餐位。

  这些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富有想象力,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五座酒楼,共十五座,于当年的八月二十三(农历)建成。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给文武百官巨额官钞(相当于政府为了拉动内需而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客流不断,以至于“日收十万钱”。

  【康熙】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的美食家。他经常在木兰围场里打野鹿,自己烤着吃,最喜欢吃的是烤鹿肝和鹿肉。另外,康熙还喜欢吃一道叫清蒸细鳞鱼的菜。这种鱼产在辽河里,康熙就命人把鱼苗运到承德的避暑山庄,慢慢养大,再自己钓上来烹成佳肴享用。

  辽代的帝王出身草原,饮食上也有非常浓重的草原风味,当时朝野上下最受欢迎的菜有:草原黄鼠、獾蛇羹等。而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帝王们大多爱食野骆驼蹄、天鹅蛋、鹈鹕肉等,显然更崇尚野味和肉食。

  【乾隆】

  实际上,在乾隆下江南之前,清代宫廷菜是比较单调的,还是以北方民族特色为主,尤其是东北特产的山鸡、野兔、獐子、麂子、鹿、狍子等。

  你可能想象不到,清代初期,在冬至或者新年等隆重的节日,皇族吃的一道最丰盛的菜竟然是白水猪肉!吃法很简单,将猪肉煮熟了再切成肉片,没有任何配菜也不加蘸料,的确够豪放。

  谈到皇帝和嫔妃的进食规则,我还发现了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规矩。现代流行的清宫戏中,皇帝晚间召幸妃子侍寝时,一般都被演绎成“翻牌子”的模式。但据我的考证,实际上,至少在乾隆时期,皇帝准备临幸哪个妃子,是采用“赐食”这种更隐晦也更文雅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皇帝准备到哪个妃子的宫里过夜,就会在用晚餐的时候,派人送一份到那个妃子的宫里,也就是暗示晚上皇帝会来,让其作好接驾准备。比如,史载:“乾隆三十八年年七月六日,顺妃接皇帝赐膳”。也就是说当天乾隆去了顺妃的寝宫歇宿。

  【慈禧】

  仅从一道菜就能看出慈禧是多么精于美食,这菜上文已有一些介绍。慈禧是中原人,她很喜欢的一道菜叫做清汤虎丹,原料就是小兴安岭东北虎的睾丸,大约有小茶碗那么大,做时把虎丹放在煨开的鸡汤里炖煮三个小时,然后捞出来剥皮,放在调料里浸二小时,用刀切成非常薄的片。东北虎的睾丸上有天然的花纹,这样就能在盘中摆出一个牡丹花的形状,然后蘸碟吃。由于虎丹有很大的膻气,就需要用葱、姜、蒜、醋等调汁来去除这种味道。

  说到“活动的肉皮”,慈禧所吃的肉皮也非同一般。首先,选出一头七八十斤重的上好猪崽,宰杀前的三四天开始喂它**饲料,宰杀前的三四个小时,派一名小太监拿竹板不停追打这只小猪。这打法也十分讲究,想吃后臀尖的肉,那竹板就必须落在后臀尖上。一阵紧追猛打后,直到小猪累得跑不动了才开始屠宰。此时,由于全身的精血都集中在竹板落下的地方,因而,这些部位就成为了一块块鲜红的“活肉”。屠夫宰猪的时候,就会把这种猪肉剜出来,作为慈禧御膳的原料。

上一篇:辛亥·计划外革命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