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偶尔有音乐经典读后感10篇(4)

  这是一个被无可避免的滑向衰败与永恒丧失的社会,逼出来的硬汉。邪恶的黑帮也不过是黑色体制**裸的另一面。最后,那些破碎的人,不是迎来死亡,而是迎来一种快乐舒适的沉默,放弃记忆,不管你是嗑药还是假装,反正一切都已经变得无药可救了。

  那么一个硬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坚持还有什么价值?记忆还有什么意义?真相呢?是要挽救什么?还是要反抗什么?当你知道结果已经不可能有丝毫的改变,你还会去做吗?作为一个硬汉,他会的,他只是在拒绝,拒绝成为沉默的一部分,拒绝丢掉那些该死的俏皮话与自嘲。(杂志用稿,闲扯勿转)

  《枪,偶尔有音乐》读后感(九):枪声响起,“正义”姗姗来迟

  本文来自公众号:推荐日 转载请注明

  《枪,偶尔有音乐》是美国知名畅销作家乔纳森·勒瑟姆的处女作。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政治家这一家庭环境,为他的作品奠定了的“艺术X尖锐”的风格。

  《枪,偶尔有音乐》讲述未来的某一天,主人公康拉德•麦卡夫特在自己的侦探事务所接待了一名自称被冤枉成杀人犯的年轻小伙子,他请求麦卡夫特为自己洗脱冤屈。收钱办事本来天经地义,可这次案件的真相远不止年轻人所说的那样简单,越陷越深的麦卡夫特渐渐被夜幕中的美国西海岸扼住喉咙,前往真相的路上,满是魑魅魍魉设下的致命陷阱。他愈发的寸步难行,但却没有停下脚步。正如吸血鬼需要吸血一般,对真相的渴求是侦探的本能……

  虽然故事的简介看不出来,但本书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反乌托邦式的精彩之作。广播里的音乐新闻,只有头是成人大小的“婴儿脑袋”、用来代替劳动力会说人话的动物、一旦犯错就会被扣分,归零时便会被送进冰冻监狱服刑至苏醒的摩羯点数社会系统、人们靠着毒品削弱负面情绪,冲淡现实的残酷以便继续生活……

  不少设定会让读过诸如《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经典的朋友倍感熟悉。只是比起经典,这本《枪,偶尔有音乐》的氛围更加“艺术”:书中比比可见主角麦卡夫特“吸粉”的场景,不管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的主人公都会吸上一剂“促进剂”,让自己忘记人类该有的一切负面情绪,继续向前。

  主人公麦卡夫特是一位典型的硬汉侦探,在他的脑子里,线索就是一切。他善于使用各种话术(即说话的艺术),时而用威胁恐吓、时而笑里藏刀冷嘲热讽,企图挖出对方脑子里的一切线索。动不动就拳脚相加似乎是理所当然。与其纠结他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他是个硬茬!”这个想法也许更加聪明。

  这部作品以强烈的雷蒙德·钱德勒式硬汉侦探混合菲利普·K·迪克的新潮科幻,产生出一种迷幻感极强的故事风格。不同于黄金时代的“老侦探们”,书中的主角既不能一眼就看出来者的职业,也没有近乎非人的缜密心思。和普通人一样,黑色革命(即二战后的硬派侦探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会受人愚弄,会犹豫会迷惘,甚至会犯下一些几近难以弥补的过错。和我们不一样的是,这群家伙个个坚强果敢、且坚定不移的向真相前进,哪怕一路上充满谎言和刀枪。活跃在好莱坞一线,诸如《第一滴血》中“兰博”这类纯爷们儿,便由此而来。而《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等知名作品所用的“赛博朋克”概念据说也是在两者的混合中孕育而生。

  本书在我看来阅读门槛着实不低。行文凌乱,条理不清。故事以第一视角描写,充斥了大量未经雕琢的心理活动,不仅絮絮叨叨,甚至有时候前后都不挨着。更别提那些拗口异常的人名。可这也许正成就了《枪,偶尔有音乐》的魅力。一切都太过真实了。随处可见的暗喻无限的真实化了这个明明是虚构的世界。主角对自己的俏皮话,毫不犹豫的用吸粉来“迫使”自己行动,站在无人街道时对案件的无力感等情感经由那些未经修饰的心理活动**的摊在读者面前。如同麦卡夫特那根因为感官交换手术而毫无感觉的**还是会做出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是自己的“我”,从而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成瘾感。

  这是一个看起来又“脏”又乱的故事,笔者粗浅的文笔很难描述清楚在看完后双脚冰凉,胸中火热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冰凉也许来自书中无情的社会;也许来自与残酷现实的相似。火热也许来自身为而人对正义的渴求,也许来自麦克夫特不顾自身安危,击毙罪恶时手枪奏出的《危险的主题曲》。“该死的上帝”,愚笨如我又如何知道在这一片清晰的迷雾中到底映出怎样的存在。我唯一知道的是,看完的那一瞬间,我听到子弹上膛,音乐奏响。

上一篇:最高职责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阿麦从军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