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岛语的读后感10篇(3)

  前面的章节,作者让读者在艾比盖尔的痛苦回忆中了解了她和丈夫的小传:词典编纂人和数学博士。拿到学位之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后来搬到了波士顿郊区的大房子里,还有了一个四岁的儿子。后来我们才知道,艾比盖尔的丈夫保罗就在这座小岛上度过了童年。但是保罗的父母至亲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这一点还可以引申……)

  有关书中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入室盗窃案:具有常人思维能力的岛民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发生在在旅游淡季针对度假屋的一系列入室盗窃案十分可能是本岛岛民做的。没有人讨论这件事,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们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即是岛民,岛民即是本岛。岛民是一个世世代代的共同体,他们要保护这个团体,哪怕他们也惧怕这个犯案的邻人,自己人。为什么把案犯揪出来,让小岛回到安静祥和的渔民生活呢?一些人是因为拥有这样的邻人而感到羞愧,难以开口;一些人则是怯懦,他们害怕这样绝对的真诚和坦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负担。艾比盖尔不是岛民,她是个新人。所以作者安排由她来发现罪犯——没想到是岛上唯一一位执法者,并且解决问题。这一安排完全尊重了所有岛民,同时丝毫不提他们的维护或者怯懦。因为他们都是岛民。艾比盖尔也没有对于这件事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蔑视。这证明她懂,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人和一个渔岛上的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只有虚伪的失败者才时时刻刻用说教来解决一切实际生活中的冲突。

  艾比盖尔清楚地面对着自己的存在。她明白自己对于别人的意义,同时也明白身边的人和物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没有了家——丈夫、儿子和房子,她还是自己吗?她要去哪里寻找自己?她除了自己和父母以外别无所有,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依赖父母的人。父亲教她的小人书是拉丁文课本,而她的母亲甚至不知道她喜欢穿什么衣服。她只有她的书了——滞留在父母家中仅存的一批书,里面有小时候读过的海明威。

  这部小说和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一样,几乎每个章节都说到了表面上简单且平静的海岛渔民的生活。在海明威的书里,在暮色的大海边,一位老人弓着腰正拉扯着鱼网。周围很静,只有海浪拥挤沙滩和海鸟低廻私语的声音。风不响,听得见太阳一点一点地滴落。碰巧老人抬头看了看那将坠未坠的夕阳,落日的余辉将他的周身涂满金色,与他长年风吹日晒的红铜色皮肤相融,和谐的就像天生就该是这样。暗色里的痕影很深,年月已久,“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一样”。而那双微凸的半眯的眼睛却无比的童贞。“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跟海水一样的蓝”,只因为心中简单的愿望。我们感觉得到岁月的印迹,每一块疤痕也写满了日子的丰腴。是单调的,孤独的,却也是让人满足而愉快。大海就是老人的家。在布洛克的书里,秋日的海浪拍打着巨石形成的防波堤,码头上的渔船此起彼伏,太阳通过窗子照进小小的卧房。灯塔门前只有一条路,路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盐沼,点缀着一些潮汐塘。高高的草在微风中摇摆,突出了天空的蓝色和渗着一些绿色的成片的金黄色。度假旅游淡季的小岛简直堪称荒凉,岛上的人大多在清晨四五点钟就出发打渔整个白天只能看见这镇上的老弱病残。如同《老人与海》一样,这部小说中,从女一号艾比盖尔到没有出现名字的渔民,没有人信教。因为这里甚至没有一所教堂。在海中丧生的渔民没有一个场所进行一场体面的葬礼。而这座岛的名字却是“礼拜岛”,也可译作“教堂岛”。他们唯一的自豪之处,就是艾比盖尔所居住的灯塔。这座灯塔,就是艾比盖尔的新家。她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对她而言这世上仿佛没有其他事了——除了坚持下去,就算看不到什么好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只能继续向前走下去。

  就像《老人与海》的篇幅,这部小说也称不上是长篇小说或是中短篇小说。布洛克就像海明威一样,本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艾比盖尔怎样度过了前往礼拜岛上的那十四个小时,保罗在礼拜岛的家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在这座岛上度过了怎样美好的童年,小镇上的每一个人人物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是,小说被作者简化到这样的篇幅,仅仅集中描写了艾比盖尔来到这座岛上两周不到的生活:乘坐轮渡,住进灯塔,打扫和重新布置看守人的小屋,替年老的摩尔做巡夜的工作,迎接和送走未至的飓风。作者甚至没有描述过艾比盖尔本人的外貌。这些用语简练的明显表现,以及作者笔下爱书如痴的艾比盖尔仅仅提到过一次海明威——这一明显的字里行间的提示:布洛克是想向着海明威的方向来写这本小说的。

上一篇:《别说你记不住》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胡吃乱想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