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的读后感10篇(4)

  就文学性而言,它算不上方方的上乘之作,甚至,无论文字还是结构,小说都是传统而中庸的。可我觉得,这一次,方方的目的不在拿奖,而是为这个城市留下记录,就像《春天来到昙华林》等一样。

  即便在武昌生活了10多年,对于八九十年前北伐攻城的这段历史,也是极其陌生。这种隔阂,对多数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无关紧要。己身之外,余皆云云。故纸堆里的模糊字迹,博物馆里的陈年旧事,向来只作笑谈。放在平常,我也很坦然,就像无数次经过小洪山、长春观、大东门,都可以视若不见,无心过问。

  然而,我们总还是会爱人,会体谅和怜悯,会同喜或同悲。

  当几个简单的历史词语,丰富成一群人的生死遭际,那些数字和名字,都变成切肤的情绪纠缠,就不会轻易被忽视。有时候,我觉得作家的价值,在这一刻简直是无以伦比的,她们让人记住历史、感受生命,用一种自觉的方式。

  《武昌城》是在kindle上看的第一本书。几年前看方方专访,她对这段历史的概述,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一直觉得,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定一个现实坐标,是非常讨巧的事情。就像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从保罗·奥斯特的小说里知道那里一年平均坠落37个自杀者,我就觉得,这辈子一定要去那里看看。而每次走在宽敞的中北路,看到沉重的武重大门,就会想起《中北路空无一人》。。。

  这样的现实坐标,有种神奇的魔力。武昌城,自然也是。但过去和现在,有一点细微的差别:现在的武昌,再不会被称作“武昌城”。当武昌还被称为城,还被10座城门和护城河环抱的时候,那是我所陌生的武昌。

  小说的结构极其传统,分“攻城篇”和“守城篇”。攻城,主角是两个性格迥异却生死相依的青年学生,一个不算高位的攻城军官和他的麾下小弟、护士女友;守城,则以一位极其重要的守城将领为主线,涉及学生、**、军属、仆从等,各人命运不胜唏嘘。

  看过网上评论,守城是更能打动人心的篇章,因为它全面描绘了军人马维甫的良心、责任、矛盾等,铺陈得**而立体。而对我来说,这一部分的谋篇布局,都是意料之中。倒是攻城中的两位青年学生,更让人纠结不已。

  一心向佛的罗以南,热血沸腾的梁克斯,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在共同的时代里沉浮。断腿的梁克斯,坐在死尸成堆的城门下,期待下一次攻城和自己的绝处逢生,足足等了近一个月;无心入世的罗以南,只因牵挂城门下的好友,一次次涉险又一次次失败,最终等来的是一具发臭的干尸。

  40天的攻城,穷尽两个人的一生。期间,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期望和绝望,体会各自跌宕的心境,只能生出“天地悠悠、怆然泪下”的空茫和悲伤。

  《武昌城》读后感(九):《武昌城》读后感

  ……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这场战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东门,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东门,曾经有如此多的人用自己全部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我们应该记得他们,记得他们为什么而死。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之上……

  ——方方

  春节时候入手了《武昌城》这本书,一直磨磨蹭蹭直到今天才把它看完,中途好几次将其搁置一边,看其他的书籍去了,不得不说,当我一字一句读完全书时,满满的全是历史的沉重感。不可否认,当初吸引我的的确是方方的那段话,我急切地想知道大东门小东门曾经发生过什么,这不仅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因为在读完本书之前,我们对此都一无所知。我无数次经过的大东门小东门阅马场,我无数次好奇它们的历史由来,都在《武昌城》中寻找到了答案,我突然发现,对于那座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我了解得少之又少。一座城市的文化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一段历史,那里发生过太多的故事,可是我们都一无所知,我们只能不断地淡忘淡忘,最后历史只剩下书本里的文字,那文字的真假性质,又有几人说得准。想起大四那年最后的一节西方文艺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样,“我不奢求你们能学到什么知识,我只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你们不要忘记历史,牢记历史。”那时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咯噔了一下,当时的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内心会咯噔一下,现在后知后觉,领悟到了老师的意味深长。是的,其实在那四年里,每个老师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历史是沉重的,可是他们必须将这沉重的历史交接给一届届的学生们,这是他们的使命。我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也会这么做。

上一篇:《365天种花宝典》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芙蓉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