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色》读后感(五):文化需要闲人
转自本人微博[@子冯的书架]-一周一阅06期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马未都的书好,也经常看到有人说他不好。说好的人基本都是文化受益者,就是很多东西以前不知道,让马先生一说,就长知识了。说不好的人很多都是文艺青年,或者是伪文艺青年。这些人有的真有学识,觉得马先生讲得很浅。有的纯属是在装,看过几页季黄先生、畅安先生的东西,就以为自己是真文人了,看不起马先生。其实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关键是立意问题。马未都的书实际上还是以普及文化、推广文化为主,比如说《说收藏》《醉文明》等大部头的书,都是在宣传我们民族正在失去的文化。而季黄先生、畅安先生的东西很大一部分是学术性的,或者是随笔抒情的内容。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其实我在小的时候,家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根本谈不到收藏。当然自己更没有这种爱好,唯独喜欢看书写字。真正爱上收藏与鉴赏是在大学时代。你可能以为我会说,因为看了马未都的节目。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一次我在一家书店里闲逛,那家书店正在甩货。厚厚的书堆中有一本大部头的精装书一下就吸引了我,内容是古玩收藏方面的,还是全彩印刷。我只花了三十多就把它买了下来。
那本书很厚,我也没有完整时间去看。里面从陶、瓷、玉、木、金属、漆、珐琅、杂项等一一列举,内容非常丰富,我一时间大开眼界。后来有一天,我偶然看到里面有一张精美的图片,内容是一件圆明园的瓷瓶。我仔细看着这件瓷瓶的纹理,忽然被下面一行小字吸引了。上面写着,成交价¥1600万(年光岁旧,记不清了),收藏者马未都。对于一个寒酸的大学生来说,一千多万真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我遂被这位“马未都”先生的阔绰震惊了。亦因如此,我才开始搜集此人的信息,再后来开始看他的节目。
马先生是老北京,说话很有腔调,总带着一股幽默感。同袁腾飞、纪连海他们这些人一样,满嘴京片子。你有时候听他讲东西不像在授课,倒像是唠嗑。他是一种典型的“虫子”出身的收藏家,就是很钻的那种,不似豪门阔少挥金如土,搬回家来看都不看一眼。这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琉璃厂、老天津的沈阳道。有一类人天天“住”在里面,是不是宝贝都得瞅上两眼。遇见赝的自己不买,也捎带劝劝别人。遇见好的不着急,非要冷嘲热讽一番,然后使劲砸价,最后还像是很不情愿的买回家去。每天腻在那里,青年时的马未都大抵就是这种人吧。
我家有一堆马先生的书,但从不把他的书看得那么艰辛。在我看来,他的书更像是古代文化常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名穿梭在稀世奇珍中的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别样独特的情怀。同时也衷心的感谢马先生,令我的眼界大开。以前看王力先生的文化史,就觉得写得太少不过瘾。现在看完马先生的书,真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发现很多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原来皆有不平凡的渊源。更可笑的是,自此以后,古装剧我基本上是不看了。如果真以我今日之眼界来看待那些“天马行空”的古装片,那基本上都可以划到穿越剧这一类。
《瓷之色》一书是我这次重点推荐的。因为本书装帧非常精美,可以说书的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看瓷器文化流传千年,柴、汝、官、哥、钧、定,再隽永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其中一种的色彩。同样,再华丽的文饰也不能渲染出其中一种的美感。只有图片能告诉我们,china是这样的美。毕竟,文化就是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马先生后又于2013年出版《瓷之纹》两卷,也都是精品。
老北京有一批人,和马未都一样,对各种玩意儿如数家珍。珠子、把件、笔墨、珍玩,哪种材质好、产地何方、什么年代、是不是仿的。即便是真正的书画家、艺术家也不一定比他们的知识渊博。这些人大多上了年纪,有的混出面目,俨然收藏家之名。有的磕磕绊绊,最终埋没在秦砖汉瓦的石砾之中。诚然际遇不同,但中华的珍玩艺术却在这些人的推杯换盏之中悄然传承着。可以说,这些民间收藏家为传承文化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钦佩。可悲的是,时代终将变迁,今天如马未都这样的“闲人们”已经愈发稀薄了。当越来越多的淘宝人黯然离开琉璃厂的地界时,民族的艺术也即将走到它的终点。
2014年12月24日 笔者于雨鉴阁
上一篇:牛史·晚清篇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不上流,不下流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