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史·晚清篇读后感精选10篇(2)

  但是看了本书,却对晚清的军政生活有所改观。作者对那个时期的大小人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和观点,并非全凭想象,而是建立在可考证的史料之上。作者利用自己对史料中细节的*思考,加上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对各种人物的性格做出了生动的刻画。而在描述的语言上,也多幽默风趣。“畅销书作家汤鹏”、“天下第一周沐润”、“专业鉴人师陈士杰”……处处可见如此这般的调侃,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历史人物,一下子栩栩如生起来。同时可以窥见的是,那个时代官民生活中也充满奇闻轶事,晚清生活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么无聊。

  书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或者在教科书上,或者在爱国主义宣传中,他们或被认定为卖国贼汉奸;或被尊崇为民族英雄。这些头衔那么响亮、百年传承,却让很多人忽视了,其实人性本就复杂,千古罪人也许并非十恶不赦,而伟人也有不为人知的缺点。至少,在作者评价他们之时,所处的位置,不是上帝视角,而是与他们平视的。

  当然,历史是属于历史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至少本书,不论是作为猎奇还是休闲,都还是值得一看的。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篇》-管中窥豹晚清人物

  《牛史·晚清篇》写的晚清人物众多,既有高官显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有不太知名人物。类似《世说新语》笔记体,不同的是夹叙夹议笔法。文中人物故事来源庞杂,既有野史笔记地方史志,也有当时的报刊官方历史资料。足见作者读书 涉猎广泛。

  印象中一口一个奴才的清朝士大夫,是如此的卑躬屈膝。而透过本书介绍的人物如刘愚,自号天下第一愚人,1855年考试时写下一篇《安定策》,说天下之事有可恨者三:1,地方官多设明目,重敛浮征,差役上下其手民不聊生。2,文臣武将 俱是要钱怕死。3官兵无法抵挡太平军,却又不真心支持团练,进不能攻退不能守。。。可谓针砭时弊,但也触怒了考官。幸亏知府开明斡旋下没有受到责罚。后投奔湘军,数年经曾国藩举荐了个候补同知。三年才见到长官,一见长官倒地便磕头几十,长官也只好陪着磕头。真可谓一狂生。

  “皇帝策划的被捐款”,写到清代财政状况,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清代中央财政结存最高,八千一百八十二万。经过二十年的边境战事,名园建造,外省巡幸到嘉庆三年(1798)年只剩一千九百万。嘉庆卸任时留下二千七百万。道光三十年(1850)年国库仅余八百万。到咸丰三年(1853)年库存实际银两只有十一万八千七百零九两。可见国家再富裕,也经不起战争军费,大兴土木挥霍。到咸丰三年,已经没钱给在京官员发工资的地步。咸丰不得不向十八家富绅捐款,这十八家包括历任宰相在内都是高官显宦。最终得二十余万。这倒让人想起明末崇祯帝也曾干过同样的事情,连最后捐款的数字都一样,也是二十余万。

  “想赚三千两”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接见一个县官问他做官为了什么。县官答:想赚三千两银子。出生贫寒,无力读书幸有祠堂津贴亲戚资助,才能做官。想一千给祠堂,一千给穷亲戚,剩一千养家。道出古人做官为了什么的潜规则,而一个县令一年尚能得三千两,咸丰捐款时候那些高官最多捐款不过几万,可做对比。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篇》读后感

  历史是奇妙的,其中之一就在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懂点历史,而且在闲谈议论中,确实很多人在聊历史,并说的头头是道,以至于很多人都在质疑,学历史有什么用?反正大家或多或少都懂点;又因为史学届多年来缺少*浅出之作,大家往往钻研*,文章多适合小众,而即便是最新观点,也难以及时有效被大众接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人还是执着于野史,斥《二十四史》为政治任务而无甚可读之必要。学界对此早有警惕,也先后有一批学者,立志"大家小书",为大众提供有趣又更科学的历史。 此外,许多民间作家也出版了多部优秀作品,诸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曾引领一时**;但此后则掀起一股趋时热,"那些事儿"体层出不穷,乃至对真正的历史普及产生了负面作用。所幸除了这股"歪风邪气"外,也仍有坚持研究、力图带来有趣文雅历史作品的学者。 谭伯牛则堪称此类典范,其一系列作品多*浅出,于描写中蕴含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牛史·晚清篇》作为其新作,也延续其一贯思路,在活泼中为我们呈现更加真实的历史,作者在文中也说到,其目的是"奢望自己能够以小见大,引出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讨论",而对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光绪等人的分析,也体现出作者的用意。 全书分为四卷,前三卷为国内历史,分别讲述晚清七十年的社会大面貌;末卷则以当时的"夷蕃"为核心,讲述外国人在华事件。其多是几页一篇的短小故事,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既能于文章主旨一目了然,又能快速了解其时趣事,十分有意。 但对于个别人物的臧否,我持商榷意见:诸如穆彰阿,作者评价其"有高明的权术,但看不清时势的走向"(第23页),似仍是以今人之眼光来评判当时人,毕竟鸦片战争后,整个清朝舆论仍是天朝为大,纵有个别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也是超前时代的"异见者",穆氏作为传统体制下培养的顶级官僚,自然深受儒家礼法和官场气息熏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他比谁都清楚,其不是不清时势,只是"人在体制,身不由己",毕竟林则徐和邓廷桢的下场还历历在目。在涉及其他人物评价时,此类问题也显而易见。 此外,书中有文章似非一时写就,有几处文体坡异于其他文章(可将《奇人钱江》一文与其他文章对比)。而且作为非史学专业出身的作家,其古文理解和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导致书中引用原始资料时,存在解释不足或过甚的问题,但其探索精神仍值得肯定。 是以,本书对于科普历史知识有很好帮助;但于历史研究而言,则略欠缺火候;不过文章短小精悍,思路清晰,不失为一本有趣书,很适合诸君床头一阅。

上一篇:韓熙載夜宴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瓷之色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