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继续沉默》经典读后感10篇(5)

  作者:菊子

  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原载《文汇报》9月25日 )

  《诗人继续沉默》读后感(五):编辑手记| 书都到床上去!

  一本书的诞生周期,实在太太太长了,所以编辑手记这种东西,不趁着拿起书还会心动的时候写,估计就再也写不出来了。半夜里我爬到床上,一边**着刚拿到书,一边记录下跟它们有关的事。

小说集《诗人继续沉默》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一个女人》

  《耶路撒冷,一个女人》和《诗人继续沉默》是我当编辑以来第一批从稿子一直跟到封面的书。选题是前辈编辑留下来的,译者是那时候就找好的。非常感谢他选中了它们和他们,才让我可能拥有如此愉快又受益的出版初体验。

我搜索作家的时候,看到有位读者说他像赵本山 :)这位读者你再思考一下。

  这两本书的作者A.B.耶霍舒亚是以色列非常重要的作家,简介里介绍过了。他的妻子是一位心理学家,而耶霍舒亚的文字显得疏离,又宛如复述梦境。读书稿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两件事对照起来。

  《耶路撒冷,一个女人》是一部长篇小说。它获得过《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入围过布克奖短名单,并被以色列著名导演改编成电影《人力资源经理》。这些经历足以证明它是一部集文学性、故事性和易读性于一身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人力资源经理,奉命对一个死于爆炸事件的女人负责。

《人力资源经理》的以色列版海报。看海报以为是套路化的公路片,其实不是。

  这本书的中译本差点不叫这个名字。我接手的时候,它叫《耶路撒冷的女人》,译自英文标题《A woman in Jerusalem》,后来,与我一起负责这本书的编辑老师提议将它改为《耶路撒冷,一个女人》,让它读上去有“在冬夜,一个旅人”那种韵味。于是我发邮件过去跟这本书的译者说了这事。以我自己做译者的经验,对待一份折腾了两年多的稿子,心里很可能只剩下疲惫后的无所谓了。没想到译者很认真地回复我,大意是:如果你们非要改,我也没有办法,而且我原本的译名是“情迷耶路撒冷”,不知道怎么就改成“耶路撒冷的女人”了。我瞬间为之前的假设感到羞愧。后来我们就书名继续讨论了几轮,译者妥协了。

  有意思的是,尘埃落定后我才想到,我们的所有讨论都是基于英译本,而这本书的希伯来语原标题为“שליחותו של הממונה על משאבי אנוש”,机翻过来是:人力资源经理的使命。在中译者犹豫要不要向左踏出一小步时,英译者已经朝右奔跑起来了。

《耶路撒冷,一个女人》的英文版封面

  这件事提醒了我,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心存侥幸,不能跳过任何一个关系他人权利的流程。以及,要轴对地方。

  《诗人继续沉默》这本好像就轴对了。这本小说集由两位译者共同翻译,一人一半。我还是读者的时候,对合译作品比较不信任,但这次修改过程打破了我的偏见。稿子到手的时候,译者们已经拖了一阵,把两部分译稿合在一起校对了一遍,质量已经很不错了。开始修改时,我试探地问译者:你们是否还需要自己修改一下?(内心:不知道译者完成这份稿子之后在忙什么,也不知道译者拿回去多久才能改完。会不会给他们添麻烦?我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他们会不会进退两难?)没想到译者很快发邮件过来说:要的,谢谢了。于是我开始等待,边等边做一些礼貌性的修改,不改对不起职业的那种修改,实在控制不住了才改了几处表达。等到译者发回译稿,我快哭了。他们有一处改动是这样的:

  我当时很怕自己的改动在别人眼里可有可无,变成一种冒犯。但译者的修改痕迹安慰了我,也验证了我的想法。文字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译者(包括我)往往容易在跟原文苦战时使用讨巧的方法,所以,退回去斟酌一下,找别的办法,留意重复之处和细微的节奏,这是译者身上可贵的自觉,也是能力。

  这本书的书名我们也纠结过。一开始是根据英语标题《The continuing silence of a poet》老老实实用了偏正短语,“诗人的持续沉默”,“诗人的继续沉默”,直到依次看到这些句子:“因为就是在那个春天,我不得不对自己承认,是到了保持沉默的时候了。”“我就从此保持沉默吧!”“向每个人宣布我发誓沉默”。我们都认同这种沉默是自发的、延续的、有力的,于是定下了“诗人继续沉默”这个标题。

上一篇:大鳄三部曲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懒妈妈快乐育儿经》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