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一说,这个版本的翻译也非常好。不知道原文如何,但翻译风格和小说本身的风格非常像,平铺直叙大白话,堪比高中生作文的描写。刚开始看的时候会非常不屑,觉得这样没有水平的翻译也能出书吗?但是越读越理解了译文的妙处。没有任何精妙的句子、没有富于文采的描写,甚至成语都很少,全是叙述而没有描写,看似流水账一样的行文,不加修饰,但是做到了和小说一样的境界:在朴实之中蕴含巨大的穿透力。
《魔桶》读后感(八):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
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 ——马尔克斯
读伯纳德·马拉穆德的《魔桶》,仿佛真的从一个大木桶里掉进神奇的时空隧道,穿越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犹太人街区。破落而繁忙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散发着旧皮鞋味的修鞋铺里传出敲击鞋楦的叮叮当当,幽暗的裁缝铺里氤氲着阴雨天布料上的霉味,货架上落满灰尘的杂货店里坐着面无表情的老板娘,小女孩在糖果店偷偷将两条巧克力塞进口袋里,面包店刚刚出炉一盘烤得焦黄喷香的小羊角,门可罗雀的房屋中介门和小旅店前站着贪婪的小职员,小酒吧里灯红酒绿,街上游荡着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和兜售各种廉价制品的小贩,店铺上方破败的居民楼上挂着的快洗成抹布的内衣**随风飘扬,里面住着行将入木的老人和**病榻的女人。有的窗口时不时露出一张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的脸,空洞地看着楼下街道上的一切。一个门洞打开了,里面出来一拨手忙脚乱的人,抬着一口简陋的小木棺材,一个女人正发出哀嚎。这一幕幕是那么真实,仿佛身临其境。马拉穆德的功力,就是用13个彼此间毫无联系的小故事呈现这样一个浮世绘般的盘根错节的现实世界。
伯纳德·马拉穆德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犹太作家之一,他用冷静而又繁复的现实主义笔触勾画出犹太社区下层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众生像,其笔下的小人物多为小手工业者、无业游民和落魄文人,体现出犹太人在长期颠沛流离的苦难中砥砺出的坚韧和隐忍,互助和宽容,以及世故和狡黠等特质。他用质朴的文风揭示出犹太民族的人性闪光点和弱点,如果不是因为历史上长期的迫害和流亡磨砺了这个民族于绝境处求生存的意志和智慧,他们也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他用充满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和包容心来看待犹太人的苦难,用他们的坎坷命运来展现世界上所有民族共有的命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精明为世人所公认,他们的平均智力商数达到117以上,远高于其他民族。其人口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这个民族人才辈出,且不提爱因斯坦、海涅、卡夫卡、卓别林、马克思等各界泰斗巨擘,就连当下流行的Google和Facebook其各自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是犹太人。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崇拜可以在《夏天的阅读》这一篇里寻到蛛丝马迹。犹太人的智慧乃是长期夹缝中求生存物竞天择的结果,并非因为其充满了生存的智慧抢占了别的民族生存空间而要遭到剿灭。历史上一切混淆该逻辑、拿宗教起源和人性污点作为借口的反犹主义和种族绝灭主义都站不住脚。推而广之,世界上一切以其他民族的习性特质为借口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异己排外主义都理应遭到唾弃。
当然,马拉穆德绝没有旗帜鲜明地宣扬这些口号,他只是用一种博大慈悲的情怀,一种悲天悯人的笔触体现种族大屠杀之后幸存下来的小人物的生活常态,用更为冷静理智的现实视角来思索当代犹太人面临的生存困境。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和贫困、病魔、死神顽强地对抗,这中间有走投无路被迫死皮赖脸伸手乞讨甚至敲诈勒索的流亡者,有为了生计不得不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房屋中介和婚介;也有宁可女儿挨饿也不接受施舍的贞烈寡妇和宁可病死也没问贫苦顾客追讨债务的小杂货店主;更有为了守候爱情接受盘剥命运的小鞋匠,也有坚持血统放弃爱情的犹太姑娘,更有因不敢正视自己犹太身份而错失爱情的流亡者。无论如何,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奥斯维辛的焚尸炉最后一缕灰烬落下,人间烟火的生活仍要继续。无论高尚还是卑劣,都必须活下去,别无选择。
耶和华是犹太教的神,当他缺席了历史上一次次对犹太人的血腥大屠杀,上帝的坐视不理使犹太教徒难免灰心,他们质疑耶稣基督,认为真正的救世主尚未来临。在马拉穆德笔下,上帝失掉了高高在上的光环,天使只是一个衣着潦草、混迹于花街酒巷的浪荡子,但却有拯救世人的能力,正如同《飘》里的白瑞德,玩世不恭却在乱世游刃有余,也许这才是夹缝中求生存的犹太人的信仰: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上一篇:水知道·神奇的波动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寂寞收据》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