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与我》经典读后感10篇(2)

  “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和全天下的小男孩一样的男孩,我对你来说只是一只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狐狸差不多的狐狸。但是如果你收养了我,我们就会互相需要对方,你对我来说就是唯一的,我对你来说也就是无法替代的。”

  以前我最喜欢《大师和玛格丽特》里的玛格丽特:大笑,高速飞行在城市的夜空。自由得连衣服都不需要,不被任何东西阻拦。玛格丽特嘲弄地面上纠纷烦恼的人们,大笑着说:“you both are as bad as each other!”。

  快速飞行,大笑也不停下;一直不停地飞,俯视一个又一个荒诞的城市——她是遗世独立的玛格丽特,她可以任意嘲弄无聊的人、也可以帮助善良的娜塔莎。然而在充满自由力量的“玛格丽特”秉性之外,人又有总也绕不过去的自我软弱。

  我能想到的人所具有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害怕孤立或害怕失去安全感。记得萨特说过,存在主义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人一旦把自己和人类整体的存在感联系到一起,人就不再是孤独的。

  《诺与我》读后感(三):孤独是座没有彼岸的岛屿

  文Shirleysays

  卡森.麦卡勒斯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将人类的孤独感描写得那么直白,毫不遮掩,仿佛孤独是浸透在生命里的自然属性。我们每个人就像座孤岛,彼此遥望,却互相触不到彼岸。或许残破的肢体更能让麦卡勒斯体会人间冷暖,品尝孤寂。她属于社会里的少数派,被正常人远离,甚至忽视的群体。现实社会里,拥有共同经历与感受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聚集成群体。

  就像法国作家德尔菲娜.德.维冈的小说《诺与我》中的诺,一个十八岁的女孩,都市的流浪者;卢是十三岁却读高二的天才少女,成长于中产家庭里。然而,人生际遇存在天壤之别的她们却不约而同地沾染了孤独。可她们的孤独却各有各的归宿,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在不同的终点停驻。与漫长的人生旅途相比,她们的相遇就是那么一瞬间,短暂而明亮,就像为孤独点燃的一支蜡烛,她们抱团取暖。她们似两条生命的平行线,奇迹般地交汇在小说《诺与我》里,不论是聚首还是别离,都让人心碎不已。俩个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却要直面生活的残酷。

  《诺与我》既是一部青春小说,也不乏现实主义的立意,题材具有双重的标志性意义。书中有青春的反叛、迷芒,也有现实的冷漠、残酷。因为要做一个有关流浪者的课题,卢认识了诺。卢的妈妈因为小妹妹死在她怀里而患有抑郁症。卢感觉不到家庭的爱与温暖。诺是个私生子,被母亲遗弃后,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她的行为是我们眼中典型的不良少女。

  卢与诺好像没有什么可以重叠的地方,但她们却都有岛屿般的孤独。卢竭尽全力想挽救诺,诺看起来也一点点向卢的世界靠近。诺终于无法走进卢的世界,可又回不了自己的世界,她的彷徨、孤寂、不安和烦躁暗示她站在两个世界中间,一无所有。最终,她选择了逃离。卢和诺依然是彼此的孤岛,相遇只是一场类似于蝴蝶来过这世界般的美丽。读到卢独自在站台上茫然地寻找诺的身影时,潸然泪下是留给读者们最畅快淋漓的阅读记忆。卢长大了就成了我们,我们也曾经在茫茫人海里找寻过那些丢失的温暖记忆,关于某个人或是某件事。

  维冈写第一部小说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就意味着她在写作的同时,要去肩负为**母的家庭责任。小家庭的责任会纵伸于大社会责任感之中。所以,在维冈的作品里,我们首先解读到的是关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无论是这部《诺与我》,还是之前的《地下时光》,都是在诉求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孤立感。就像本书所陈述的,“流落街头的法国人,百分之四十是女性,在十六岁到十八岁的居无定所的人群中,女性占百分之七十。”女性的流浪比男性要承担更多的危险。而在《地下时光》里描绘的女性在职场中遭遇的冷暴力,也是现代社会尤为突出的问题。

  本书在单纯的女性视角上又附着了母爱的元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家庭的联结。当卢问男友卢卡斯,“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爱自己小孩的父母?”时,沉浸在各自痛苦中的身为父母的读者会猛然觉醒,他们的痛苦不仅仅属于自己,也会将孩子推向深渊。卢的妈妈忙于清理自己的失女之痛、诺的妈妈忙于对抗命运对她的不公;卢卡斯的父母忙于扳回婚姻的伤害。大人都很忙,孩子们都很苦。遗弃是犯罪,可对子女不闻不问,只是丢些零用钱的话,难道就不是道德与责任缺失的双重犯罪吗? 这是对于现代文明多么大的一个讽刺!在人类倡导和平博爱的时候,却不愿拿出一点爱给他们的下一代。

上一篇:小南风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富爸爸穷爸爸实践篇》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