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经典读后感10篇(4)

  第二部分是附录,收录了钱穆另外四篇相关演讲,分别是: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这是钱先生在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一日“国防研究院”的演讲,刊载于“国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论集》上;二、从中西历史看盛衰兴亡,是他在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五日“国防研究院”演讲,刊载于“国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论集》;三、中华民族历史精神,是他于一九七一年十二月给《中央月刊》四卷二期的专稿;四是晚明诸儒之学术及其精神,是他于民国三十二年重庆党政高级训练班讲演,刊载于是年六月《中央训练团团刊》一八三期。

  《中西文化论集》这种看来应该是文化部办的刊物却是“国防研究院”来办了,可见在民国政府的理念里,最大的国防就是文明的存亡,救国保国首先是救中华文明和保中华文明。另外,如《晚明诸儒之学术及其精神》这种学术性极强的讲演居然是在1943年卫国战争期间对党政高干的培训,可见当时民国政府对其干部素质要求的内容,正是遵循了中华文明的传统。

  2.中国的《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详解

  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书中的第一讲《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为大家以后的历史学习做个铺垫。

  阅读全文请关注“文明之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taoyun2017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五):为国为人: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未来

  这本书中我最喜爱章节为以下五章,也是较为容易理解的章节:

  第一讲 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第二讲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

  第四讲 中国历史上的国防

  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

  原因:《中国历史精神》是1951年钱穆先生在台北“国防部”特约演讲的集合本。出于演讲的通俗性、宏观性考虑,于“历史事实,未能多所援据”,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化,落在纸上之后,有些内容难免给人考据不详、主观论断的感觉,尤其是关于中国人“道德”、“精神”的部分。

  但是关于史学精神和方法、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五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且更多的结合了史实与现实,可以帮读者抽丝剥茧,更轻松地了解近代以来马克思、黑格尔、斯宾格勒等哲学家思想的得与失,读罢之后引人深思、令人叹服。同时,也让一个作为中国人的我,从历史层面,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骄傲与自信。

  对这几讲的观后感,也会慢慢更新,希望能对与我一样初涉钱穆先生书籍的人有所启发。

  第一讲 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1.“历史”的重要性。

  个人的历史是重要的。人不可能没有过往,一个人如果“失忆”了,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甚至会忘记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喜欢红颜色还是蓝颜色;该哭还是该笑,最终变成一个凭直觉行动的动物。

  正如对人一样,国家与民族也不能没有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门“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未来”的学问——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是过去发生之事的结果。现在发生之事,又将是未来之事的原因。中国的千年积淀,可以为我们了解现在、发现未来,提供丰富的素材。

  那些不重视历史的国家往往会“短视”。忘记历史与国家的民族容易沉溺于计较眼下的利益与得失——谁给我好处,就与谁结盟。谁让我不舒服我就刀兵相向。最多也只能做世界舞台上耀眼一刹那的“暴发户”。

  2.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时髦”哲学观点的批判

  钱穆先生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对马克思、黑格尔、斯宾格勒等人的思想的质疑,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缺乏对历史的考据。一是,他们希望直接使用哲学来解释历史;二是希望通过从一个或几个国家抽象所得的哲学来概括世界的历史,这些都是不严谨的做法。

  以马克思为例,他认为“历史必然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又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从没到过中国,了解过的也只是清朝这段中国历史的简短缩影。他立足西方世界得出的哲学思想何以全然指导中国,或者其他他从没了解国的国家和民族如何发展呢?

  其次,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推论忽略了历史的延续性。历史随着时间延绵发展,但是马克思却将人类社会的形态发展戛然而止于“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共产主义之后世界是不是就不再有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是不是就不再发展?很显然,社会的发展无法一劳永逸的,人类必须从动态的、连续地历史中找到未来要走的路。而不能仅凭逻辑推理。

上一篇:《人人都有病》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钱来来理财记》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