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在成立之后的30个月,只出了7本书,这其中《摄影全书》《自耕自食大全》《摄影手册》《你们的宝宝》销量都过百万。这样的出书频率和销量非常惊人!在今天的出版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因为现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而图书的读者和购买者越来越少,图书销量过万就已经很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出版社现在对年出版数量的盲目追求,一年出版近百个选题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压力下,质量难免大打折扣。而DK出版的图书能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最关键的就是注重质量、以市场为导向。DK的核心价值是质量,必须让读者觉得书里的知识可靠,有信任感。同时,DK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兼顾美感和实用,既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可以吸引大家拿起来欣赏,又必须让读者觉得好用好读,可供他们提升生活的某一方面。此外,出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定要有独特的卖点,和竞争者有区分。内容必须有权威性,作者应该在该领域声名远扬,从而让读者觉得书里的知识可靠。
书中,作者在多处描述了DK的办公环境,我认为这也侧面反映了DK的发展历程。创业初期,公司设在彼得家的一间卧室里,接着搬到了几条街外的一个工作室,随后搬到国王街9号最上面的两层楼,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又搬到了亨利埃塔街9号。而工作状态方面,本书开始就介绍首次从伦敦开车前往法兰克福书展的经历,即使住在异常简陋破旧的宾馆里,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工作**。在创业初期,公司里的气氛紧张但兴奋,人人专心致志,卖力工作,患难与共的向心力油然而生。即使加班问题非常严重,但员工都对DK非常有信心,愿意尽一份力。而那时的DK就开始了员工分红制度,并且以犒赏薪级表的基层人员为先,这也几大的激发了员工的DK的忠诚。在亨利埃塔街的办公室,四位总监共用一个办公室,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员工没有等级和隔阂,随时可以进老板的办公室讨论问题。这样的办公环境也让上下各级沟通格外顺畅。而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公司上市之后,公司出现了冗员的问题,彼得搬离了合用的办公室,企业的结构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K从创业之初就秉持这样的经营哲学:我们的作品务必尽可能为我们所有。DK的目标在建立内容库,不仅要供将来出版使用,也希望多年后可以供其他平台使用。彼得强调“我们构想出来的作品,作品编制的过程,印制的过程,营销贩卖的过程,库存,保留日后进一步在不同格式、不同平台上使用,我们自己一概要有主控权。”积累了超过两百万张的图片库。有时做一两本书,他们的图片准备,足以再做二十本书。
DK的图书风格鲜明,他们将图片做去背处理,配上全白的衬底,这同时也大大帮助了DK拓展国外市场,因为“民族、阶级的寓意或是歧视,一概就此抹消”。DK不仅强调图书内容的实用性和知识性,还在排版上花了巨大功夫。这也与创始人的设计背景密切相关。随着DK业务的壮大,1998 年,他们制作的图书已经超过两千四百种,绝版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他们每年销售图书、光盘、录像带六千多万件,遍布一百一十五个国家,五十种语言,与全球四百多家出版社有生意往来,其中有兰登书屋、读者文摘、拉鲁斯、企鹅等。仅在1998 年,他们的大畅销书如《急救手册》、《家庭医药指南》和《医药大百科》,印数都在六百万册以上;“目击者丛书”以十六种语言出版达一百种,印数三千八百多万册。然而这样一家优秀的出版社却因为一位“营销王”的出现而功亏一篑,他宣称“营销胜于一切”,反对以内容为先导的市场营销理念。很快,DK就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愿出版人以史为鉴。
《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六):【转】DK,死在“营销王”手上——俞晓群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出版界引进西方图书的**期,DK正是我们围观与围攻的重点。有名的如他们的“目击者丛书”,早期曾经以直销的方式,在中国市场试水,我还专门派人与他们接触过。后来在几届法兰克福书展上,我经常在DK展台中转来转去,他们的图片书做得确实漂亮,精装,大开本,洁白的铜版纸上,摆满色彩夺目的示意图片,许多常见的题目,像葡萄酒、摄影、食材、育儿……经DK一做,立即从同类书中跳出来,让人们脱口称赞:“这一定是DK的书!”所以,无论是站在出版人还是读书人的角度,我非常想了解DK的经营之道。
上一篇:科学的边角余料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水泥花园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