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精选10篇(5)

  这本《我在DK的出版岁月》,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竟把那书看了三四遍。这位戴维斯先生文笔真好,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几乎没见过如此善写的出版人。全书的故事起承转合,跌宕起伏,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确实让我读出了文学作品的味道。看到后面时,经常会把前面的情节再温习一下、对照一下、梳理一下;有时忍俊不禁,口中还会喃喃自语:“如此美妙的文笔,应该去写小说啊!干嘛来做出版呢?”

  我已经好多年不看小说了。这回好,读着小说一样的文字,把DK出版经验挖掘出来,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作为出版家,戴维斯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他每一次煽情的字里行间,确实蕴藏着许多真知灼见,让我由衷敬佩。

  DK创建于1974年,由四个从大出版公司MB跳槽而来的家伙,野心组建。他们说MB的工作太循规蹈矩、坐享其成,很难产生创作冲动,缺乏创新空间。本书作者戴维斯先生是四人之一,他们的头儿是彼得·金德斯利先生,被称为“革命性的美术编辑”,再加上制图师克里斯托弗·道林先生,这一定是后来DK图书偏重内容与形式美妙结合的重要基础。

  评述DK案例之前,我先复述一下出版社类型的界定。出版有编、印、发三个环节。按照逻辑学定义,建立一家出版社,它的充要条件是“编”,它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是“印”和“发”。当然,中国特色的“卖书号出版社”,不遵循此定义。

  DK是从“编”起家的,他们的工作路径是:创意选题——邀请作者——编辑加工——版面设计——版权营销。此类出版社的主战场是“内容建设”,忙活一年,最终拿着几叠设计样张或几本预装的样书,到法兰克福书展上推销版权。

  1975年,DK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只带去两三个出版计划的样张。戴维斯先生描述当时的惨状:他们租不起展台,住在爬满蟑螂的小旅店里。白天,像驴子一样,肩上驮着美术袋,在巨大的展场中跑来跑去。每钻进一家大出版公司,在对方奇异的目光下,一面慌乱地掏出样张,一面结结巴巴地介绍选题,“活像行乞的托钵僧”。但是,当对方看到DK出版样张时,他们的目光由不屑化为惊奇,再由惊奇化为欣赏了。结果,几个野心家得到了回报,其中《摄影全书》,不久就成了百万册的畅销书。这就是“内容建设”的力量!按照这样的方式,DK运行了三十个月,只出版七本书,其中有四本印数达到百万册以上,它们是《摄影全书》、《自耕自食大全》、《摄影手册》和《你们的宝宝》。他们成功了。

  1982年,DK第一次在书脊上印上自己的书标,健全了编、印、发生产线。到1998年,他们制作的图书已经超过两千四百种,绝版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他们每年销售图书、光盘、录像带六千多万件,遍布一百一十五个国家,五十种语言,与全球四百多家出版社有生意往来,其中有兰登书屋、读者文摘、拉鲁斯、企鹅等。仅在1998年,他们的大畅销书如《急救手册》、《家庭医药指南》和《医药大百科》,印数都在六百万册以上;“目击者丛书”以十六种语言出版达一百种,印数三千八百多万册。

  内容为王!DK是一个典型的出版案例。下面还要加上一条:革命性的美编!只要看到DK出版的书,你就会理解“美术编辑”的力量。当然,这还不够,在戴维斯先生的书中,还包含着许多好经验,让我这个在出版界混迹三十年的人,都会时时感到震动。只是它们被戴维斯先生搅和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我需要从那些近乎疯狂的“文字秀”中,把它们剔出来,罗列如下:

  一、风格:作为一家以图片书著称的出版社,他们的去背图像,配上全白的衬底,成为DK鲜明的风格。他们在图片的制作上最下工夫,积累了超过两百万张的图片库。有时做一两本书,他们的图片准备,足以再做二十本书。所以,DK图书的主流风格是“插图美”,这一点绝对不能擅动。

  二、国际化:他们不断向文编和美编灌输放眼全球的理念,“让世界各地看我们书的人,都不应该感觉是看外国人的东西”。这里,“纯白底衬”的风格,也帮了DK国际化的大忙,“民族、阶级的寓意或是歧视,一概就此抹消”。

  三、选题:他们坚信“没有无聊的题材,只有无聊的版面”。所以他们不怕做平淡的题目,在强调知识性之外,他们在版面上下大工夫。比如“目击者丛书”,六十四开本,他们在每页设计上的成本,是其他传统出版社同类书的十倍!这样的书最适于做国际版权交易,因为世界上多数出版社不肯或者无力这样做,他们只有通过买版权,实现出版此类高成本图书的目的。这也成为DK在国际市场上百战百胜、包打天下的公理。

上一篇:科学的边角余料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水泥花园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