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记忆中的人容易,难的是当他们出现在你身边、你面前时,你仍然爱他们。”在《父亲的眼泪》里写了很多人的记忆,大多与家庭破碎有关。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幸福,确实令人唏嘘。
之前“短经典”收录的《两次暗杀之间》、《炽焰燃烧》、《星期天》等,这些小说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教材非常合适。但《父亲的眼泪》不行,它的写作方式、它所蕴含的情感,太复杂了,你,学不会。
《父亲的眼泪》读后感(四):厌恶生活
约翰•厄普代克是一个故意隐藏着犀利的作家。
自20世纪以来,戏剧性正被越来越多的文体、表现方式所窃取,传统文学最通俗化的这一面,正因新闻、肥皂剧、政客、午夜广播等等渠道的过度浪费,让人审美疲劳。叙事节奏越来越快,情节越来越离奇,它甚至已脱离了人物塑造而独存。
戏剧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技巧,它不仅要惊悚,还要按时惊悚,这让它反艺术的一面凸显了出来。
面对这样的现实,太多的作家目瞪口呆,但20世纪人类小说的缤纷多彩,也恰恰在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快节奏叙事的背后,不同作家采取了不同的因应之道,比如米兰•昆德拉会填入大量的哲学理论、心理分析,纳博科夫则絮絮叨叨地去说相声,马尔克斯善于写更复杂的故事,略萨则干脆把几本小说写成一本……
这是一个作家必须学会说废话的时代,关键看谁能把废话说得精彩。
从这个角度看,约翰•厄普代克非常反潮流,他居然加入了大量的静物描写。20世纪是人类与自然脱离的世纪,新一代读者已经读不懂什么叫自然风光了,人与人之间的背景差别正大大缩小——我们在差不多的学校渡过艰难岁月,在差不多的职场上荒废光阴,找个差不多的伴侣,按差不多的方式终老此生……
换言之,约翰•厄普代克太不讨巧,他的情节填充物显得滞涩、枯干、不形象、呆板,然而,这恰好是他所希望的效果,正是那些沉重的背景,给了读者一种难以忍受的慢节奏,这与他跳跃性极强的故事相配合时,就有了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原来,生活这样可恶。
没有谁能比约翰•厄普代克更善于描写平庸之恶了,年轻人老去了,偷情者世俗了,令人尊敬的长者们原来都是说谎者,而我们,被岁月刻下满身的伤痕之后,真的曾经得到过自己吗?
约翰•厄普代克用优雅的方式来表达厌倦,他不像凯利亚克那样喊叫,也不像库尔特•冯尼格那样玩世,他的下笔是华丽的,但你会读出他的险恶:他把生命、青春、爱与出轨,与物质的陈设、时光的剥蚀都放在一起陈述,他的心似乎已彻底的悲伤——我们真的有生命吗?我们是不是一群被幻觉操控的玩偶?
光阴,百代之过客。耐着性子读完约翰•厄普代克的这本书,你将读懂生命的底色:沧桑。
《父亲的眼泪》读后感(五):也许一切已是慢慢地错过,也许不必再说
开始看这本Updike的短篇。John Updike已经死去三年了,写这本集子的时候他已经老了。书页中满满的都是关于时间的焦虑和强烈的怀旧情绪,而跨越了漫长时间的故事们由于短篇的篇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正如《颐和园》中间的那段配着Don't Break My Heart音乐的时间飞速向前的画面,每次看到都想落泪。)从《摩洛哥》开始,这种强烈的沧桑感引发的忧愁就从来没有消减过。摩洛哥的故事简单,并不是十分动人,然而其后告诉我们的事情就令人直接无语凝咽了。“长大成人,离开家门,目睹父母离婚——全发生在那之后的十年间。”——Don't Break My Heart. 也许一切已是慢慢地错过,也许不必再说。这句歌词表达的东西跟书中的故事是如此类似。过去的时光都变成了回忆啊,落满灰尘的表面,模糊不清的字迹。
死亡是时间的终点,也是所有故事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作者感受得到死亡的迫近,然而他没有经历过死亡。显然他并不明了对于这件事到底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应该用什么样的姿势来迎接。当然,因为谁都没有经历过死亡,这个问题也成了人类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打算,然而每个人都没有办法解答。Updike很淳朴地表示着不解。
埃利扎纳,我们曾经是孩子,而现在却垂垂老矣,与死亡相毗邻而居,这种暴行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上一篇:古都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瑜伽之道》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