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的读后感10篇(3)

  漫画的文字性。除内容之外,漫画还通过加入文字造型进行表现画面,即在日本漫画中随处可见的拟声文字的造型。作者认为日文中吸收了汉字的特点,因此将汉字的图画要素,比如“月”字就像一轮弯月,这样的特点吸收引申过来,形成了漫画中的符号性文字。而通过多年的转化,对话框、字体等的变化,以及拟音词、拟态词的产生,都说明漫画对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表现方法上的作用。

  漫画的戏剧性。作者以安达充的《棒球英豪(touch)》为例,说明采用了“恋爱戏剧必要条件三角关系与误会”,不断有人出来“打破僵局,产生故事,发生冲突,形成落差”。而棒球英豪中双胞胎都喜欢女主角浅仓南的情节,就是故事主要的三角关系了。而作者还冷血地指出,“为了让三角关系永远继续下去,杀死一个人就行了”,则是双胞胎兄弟中优秀的弟弟在故事开始不久后即遇车祸死亡的最佳注解了。日本漫画及动画化之后,如美剧般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与其优秀的编剧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我认为日本漫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其他文化和艺术的特点,并转化为其特质逐渐展现出来。并不因为国内只有针对儿童的漫画与动画,就将漫画动画等同于儿童的专利。现今的国际上的漫画动画,已经成熟到适合成年人心理与文化需求,其在画面塑造、文字表现、情节编排等方面,已具有如电影、电视、小说、绘画等同样社会价值的商品之一。

  最后八卦一下,该书的作者叫姓夏目,就是半身像可是印在日元千元大钞上日本大文豪夏目簌石的曾孙子。大文豪的曾孙子成为漫画学的奠基之人,也说明了漫画与文学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七):三要素:绘画、语言、格子

  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第三层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读了这本书。带着问题的主动阅读真的能提高效率。

  作者的目的很清楚,解读为什么日本漫画有趣。

  首先介绍日本漫画的发展背景和阶段。第1章。关键词句:成本低,创作热情,天才手冢治虫的出现,漫画质量高已达成人欣赏水平,表现形式多样。

  再用实例和临摹详解了日本漫画之所以有趣的三要素:绘画、语言、格子。这是重点,每要素都有详解。一般是按照章节划分,但是这三要素是互相补充的,没有截然绝对的区分,所以有的章节主讲绘画,但也会提到格子。

  第一要素,绘画。第2——6章。关键词句:线条质感,画笔差异,流水作业,时代变迁,表情夸张,格子的秩序,读者层扩大,原初性的惊奇,线和点变成画的瞬间,线条的多义性,约定,形喻。

  第二要素,语言。第7——8章。关键词句:话框形状及意义,拟声词和拟态词的效果,是文字又是绘画,心理描画,音喻。

  第三要素,格子。第9——12章。关键词句:四格的涟漪,分镜大纲,引导视线,翻页的惊喜,分割时间,压缩和开放,空间表象,套用和重叠,间白,漂浮感和开放感,时代情绪,日本格子发展史。

  最后附两段演讲记录。

  总的来说,本书调理清晰,目的明确,给我带来的悦读感受也是一气呵成。比较喜欢这样边用漫画结构边文字解释的讲解方法。而且读来,有些小小的启示和发现:

  1.线条的多义性。漫画中线条的多义性其实可找到心理学中的相关解答。比如,一个简笔图画既可以被看成是蛇,又可以被看成是绳子。在不同的解读中,赋予不同的有趣含义。认知心理学中的两可图形就是这样。另外,还有知觉的整体性,明明毫无关联的线、点,按照某种滑稽有趣的方式放到一起,就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格子的大小长短和情结的起承转合之间的天然默契。以一例熟练运用格子技巧的作品为例,将其解构,即把同一页的所有格子分解开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会发现起承转合之间大小不一的格子就如同跳跃的音符。高高,有起有落。

  3.涟漪般的微笑。最喜欢的日本漫画就是这类了,观看时,画面有微妙变化,这种巧妙的落差给人带来会心的微笑,被作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形容词:涟漪。的确,除了喜欢看能让我哈哈大笑的作品,也喜欢这类好作品:能让人产生涟漪般会心的笑。

  4.基于翻页方式的分格。之前看《进击的巨人》的时候,总能体会到画面带来的震撼,有时候一翻页,就被shock到了,当时就隐约觉得这种设定很有**力。如今看了作者的讲解,才知道,日本漫画早就开始以翻页的阅读方式为前提,在考虑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格,并制造故事起伏,变成理所当然。能然读者在翻页后看到一个意外的展开。

上一篇:不懂项目管理,还敢拼职场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财富赢家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