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经典读后感10篇(4)

  再或者是中国历史上国防中体现的“屯兵制”与外敌多次入侵的坚韧与和平精神、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中“向善”、“博爱”、“以己渡人”的担当与责任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当今社会缺少的,而且反过来值得来肯定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今,且值得在未来的时间认同的东西。

  再次强调要树立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借用原文一段话结尾: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的独立自存了。否则思想学术不独立,国家民族不会能独立,不会有出路。一个全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绝不是有大好出路的民族。

  中国历史文化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六):无宗教无信仰?,没关系,“道”更加高明

  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中国文字功不可没。而欧洲之所以长久的分崩离析,多国家统治,原因也在于语言种类过多,没有统一的语种。

  在我看来,这只是原因之一。文字固然重要,然而一个国家的文明核心精神,才是支撑这个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

  钱穆指出“中国历史精神在于人文精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而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于“道”。什么是“道”呢?

  所谓“道”是做人的标准,也就是道德精神,它是中国人积极争取的一种“理想人格”。钱穆认为,中国的道德精神才是构成中国历史的主因。他从中国人的宗教观、中国的“士”精神、中国文化的内倾性三方面论述了“道”。

中国人的宗教观

  不朽论:

  春秋时,素来以礼仪闻名的鲁国派出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的上卿范宣子接待了他。两人在谈论公务之后,谈到一个哲学话题。

  范宣子问叔孙豹:“怎样才能做到人生不朽?”叔孙豹先是反问范宣子:“你觉得呢?”

  范宣子回答:“我们范家,自尧、舜以来,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现在,相传两千余年,如此家世,也算是不朽了吧?”

  叔孙豹回答:“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说不朽。人生不朽有三项:立德、立功、立言。”

  范宣子认为,两千年的家世世代相传,是生命的生生不息,而叔孙豹的立德、立功、立言,更进一步,要求不朽是活在别人的心中,因其言谈功绩被后人铭记。两人的出发点,都是从现世的角度,不涉及灵魂。

  由此可见,中国人自春秋时起便已以现世作为人生的标准。中国人不信灵魂不朽,只相信所谓的不朽是在现实世界的行为和道德精神,一直活在后人心中。

  性善论:

  自孔子后,孟子发明了“性善论”。孟子认为,罪恶的来源有两种原因:一是环境不好,一是教育不良。

  现在看来,这两条更像是西方心理学派的社会心理学,只不过孟子的学说早了两千年。

  在中国人的内心,人性是善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愿意去相信别人、相信政府。所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都可归属与政府,这是中国传统的以“职任”看政府,而不以“权力”看政府。

  所以当出现南京彭宇案、刘鑫案时,人们才会那样愤怒。愤怒的原因,无外乎觉得刘鑫们辜负了人们心中对善的定义。以那样的恶来回报善,挑战了人性的极限,故而刘鑫被唾弃。

  所以,“不朽论”和“性善论”是中国传统两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和理论,而中国的“道”,也是由这两个理论相辅相成,发挥出来。

  “道”并非是由外面对于我们的束缚,而是由人类自己的内心要求。中国文化虽没有宗教,但却有最高的宗教精神:即是对人类自己天性的信仰!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文化自古讲求人人平等,因为人人平等,所以不朽的生命,人人都可以获得。人性的最高表现,在于“爱”和“敬”。 “爱”和“敬”是人人都拥有的,也是人人心中所能的,所以人生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便是在自己的心上表达,人人皆为别人着想,人即是我,我即是人。就生命而言,融成一片,方见大同。

  这个观点就现在看似乎有些乌托邦的感觉,因为人心的不可捉**,因为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人性的恶更多的被暴露在世人眼前,让人不由怀疑人心的丑陋是后来的熏染还是先天所备。但我想,人生在世,必怀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人生才能更快乐。人生的**不仅来自于外在的物质,更多是精神上的追求与向往。

上一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董桥七十》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