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经典读后感10篇(3)

  读此书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有取舍的思考,而不能将作者的观点带入现时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的意义。这是一本思想高度令人称赞的好书,阅读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清醒,在了解历史、掌握看待历史的方法的同时,获得思维判断上的提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五):中国历史文化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

  一直都想完成《中国历史精神》这本经典之作的读后感,但是这半个月真的是太忙了,两波领导组团过来检查,简直累的不要不要。昨天正想提笔,结果被“赵薇事件”吸引大半晚上,慎思极恐,只能坐等结果。

  常听人说甚至自己都能够感觉的到,大部分中国人都是缺少信仰的,根本没有一个长期的能够令自己一直追求下去的目标。有段话我觉得说的很在理,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进入一个按部就班的轨道,刚能走路说话不久就准备上幼儿园,幼儿园到了忙着上小学,小学要天天向上争取进入好的高中,高中要拼死拼活进入好的大学,进入大学读着并不是自己选的专业不久就要准备工作读研,接下来就是生活、房子、车子、岳母娘、婚姻、孩子和孩子的再循环,人这一辈子就在这满满的生活压力与物质目标中走向晚年。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拥有向“钱”看的人生信仰也无可厚非,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饭都没得吃,管球你的精神信仰?但是在这里,我得讲一个问题,今天讨论的不是你信不信仰的问题,而是当今中国有没有值得信仰的东西?

  一直以来,网上经常会出现很多抹黑中国的新闻,警察城管暴力执法、严峻的医患关系等等等等,让很多民众都不由的形成中国一片水深火热的唯西方那一套才能拯救中国的潜意识。但是,新中国发展到今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都由不得我们认同习主席提出的坚定当前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钱穆先生在这本书中,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等几个方面追本溯源的就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相比,其优势精华之处。参考此书撰写的年月,由衷的佩服钱老超前清醒的认知,读毕令己醍醐灌顶。

  当前我们的认知中,一谈到唐宋元明清以及之前的朝代,我们脑袋里面总会想到专制、封建等词语,“不信书、不唯书”的告诫成了我们耳边风,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专制?为什么封建?对过去历史专制的认同大概是从清朝后期的运动开始的,如辛亥革命中的“打到两千多年了的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废止汉字”“一切重新估价”“打倒两千年来的学术思想而全盘西化”、后来的“打倒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批万批专制开”,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制度彻底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可是中国历朝以来的发展,真的如此不堪?

  一讲到政治,就会有人出来说西方近代政治是民主的,中国则自秦迄清,二千年来只是由一个皇帝来专制,殊不知自唐始就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权,还有御史台、谏官对皇上与群臣的监察;宋、明两代亦设此机构,只是从元、清两代始对皇权的限制逐渐减弱,直至流于形式。同时,从人才选拔来看,自古以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选人用人标准就存在,从秦汉起,中国就有“选举制度”,唐代以后建立了“科举制度”,即自由报考公开竞选制,由此也开辟了一条平民寒士的平步青云之路。如果真的是专制不堪的,会有所谓西方民主精神体现的“三权分立”与“用人为贤”吗?

  再讲到中国的教育,历史上中国历朝历代出过多少的大师?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唐宋时期繁荣的诗词文化李白、苏轼等,元明清时期各类才子,以及在之前年代成长起来的钱学森、钱三强、钱穆的“三钱”(还有很多,此处不列举)。“三钱之后,中国再无大师”,为什么没有大师?为什么在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能人志士,现在教育条件这么发达的今天,反倒出不了影响深远的大师?中国历史上各门各派都莫不以教育哲学为其最高的核心,中国的任何一学者,几乎全部是教育家,孔子和儒家倡导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是不是正是当下中国在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侵蚀下所缺乏的关键药引吗?这样的文化传统是应当为我们再学习,还是再抛弃?

上一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董桥七十》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