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爱美,爱一切美好而纯真的事物。正因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才使得人类最终繁衍生存下去,最终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五大文明纷纷覆灭,只有中华文明屹立不倒。因物质性的文明若无精神性的支撑而终将会崩塌,只有精神中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对“爱”与“敬”的向往,最终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中国的“士”精神在中国,士、农、工、商被视为一个整体,钱穆先生说中国是由此构建的“四民社会”。而士据于领导地位。
汉代时士全由农村出来,所以士身上天然有一种淳朴敦厚。汉代注重踏实历练,汉代的吏治也为后代称颂。士大夫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纷纷入仕,以学术领导政治。
唐代承接两晋南北朝,还犹有门阀遗风,所以门第观念*人心。为了进行改革,唐代开始实行科举,从平民中选拔人才。
宋代国力衰弱,辽和西夏对宋虎视眈眈,士大夫一腔愤怒无处可泄,便开始私人讲学,于是书院流行,各处都是。宋代也因此文化大盛。
所以宋代流传最多的,除宋词以外,还有绘画,如《清明上河图》;瓷器,如定窑、汝窑的陶瓷;如丝绸,刺绣,等等。
明代时士大夫兴建义庄,与书院相似。王阳明及其坐下弟子在广场建一个台子,在那里讲授国家大事、实事经纬。听课的人,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有。民智开启,全赖于此。
因此,中国的士,始终有着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而中国文化的传播,也赖于士的传播。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小时候听到很多故事,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手里的笔开了花,他发誓要做一个著名的大诗人,于是后来有了一个成语“妙笔生花”。
屈原因深切爱着故国,楚国楚怀王被掳,他便投江死去,中国人为纪念他,遂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
南朝时著名诗人陶渊明,因厌恶官场黑暗,发誓“不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去官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这些诗人的作品,我们却未必看过;这些诗人的故事,我们从小便耳熟能详。西方人从小都要读莎士比亚,但你问他莎士比亚是个怎样的人,他不见得能说出来。因西方人在意其作品,不在意其个人。
而中国不然,中国最上乘的作品由本人和其个性一起创造出来,作者与作品是“合一”的。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道”。
李白会舞剑,喜欢喝酒,更喜欢在喝醉酒后写诗,所以他能写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千古绝唱。
司马迁写《史记》,摒弃原有的编年体形式不用,独开纪传体先河,以人物带动事件发展。自《史记》起,中国二十四史正史统统以纪传体书写。司马迁尊重中国历史精神,明白人才是事件的中心。
钱穆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提出“历史要以人作中心”便是这个意思。
中国文化以“道”为理念,所谓“道”便是文化中“有价值意义者”。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正在于把文化传统精神表现寄托在各个人之“身”与“心”,乃是以各个人为中心出发点。所以,当西方的外倾性文化以聪明、智慧、技能、才华表现到外面具体物质上去的时候;中国以日常亲切处,细微轻易处,人人皆所能的地方着手,以个人的德操与人格修养逐渐渗透,不表现在外,却为外力无可奈何。最终古埃及的文明之花陨落,只留下金字塔供人凭吊。而中华文明之光,却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改变了时代气运,复兴了整个国家,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道家说:“大道至简”,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墨家说:“兼爱”……说到底,中华文明,无外乎一个“道”字。因中华之“道”,在于人心中,以人人平等之理念,鼓励人人向善,最终世界圆满,天人合一。中华也因有此“道”,而繁花似锦,生生不息。
上一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董桥七十》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