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通识》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一):没有对谈的对谈录
前半部分《收获》发表文章结集。谈“常识”,说了脑功能、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更像科普。有的篇目大段引用他文,比例远远超过自己的创作(《攻击与人性》)。 后面几篇对谈。第一篇音乐,周勤如倒是说了不少,阿城的应和只是见缝插针说一两个自己晓得的知识点,和音乐无关,感觉两人根本没有“对谈”。和姜文更是搞笑,一个说电影创作,一个重复之前的脑功能,鸡同鸭讲。洪晃那篇最好玩,没有主题,纯家常,然而见出洪晃的真性情。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二):前面可以,对谈有些无聊
《常识与通识》是阿城文集之一,像他自己说的“常识”这个名字有几个人选此为题,一个是托马斯潘恩,还有一个梁文道,其它的我还真不知道。不过相较之下,阿城的常识也带有时代特点,而这些常识的背后是阿城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文字的戏谑。不可否认的是阿城的知识储备,但是对谈阶段却没有什么更有深读的东西,很多都像是自说自话,因为阿城的引导确实不是很好,所以被谈对象的故事和话语内容就显得略杂乱而缺乏深读,更多的是看被谈人的想法和思路,而阿城更像是一个中间人,只是个过度。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三):常识也可以有趣
《常识与通识》是读过的第三本以“常识”的名义写的书。第一本是阿城也在书里提到的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讲的是人权,高扬宪法应取代国王成为“国王”,一本薄薄的册子奠定美国独立的观念基础。梁文道的《常识》是时评结集,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评论,来发表他对好政府、好社会等问题的看法。
相比于潘恩和梁文道“板着脸”讲道理,阿城的文字要有趣得多。通过他对明清鬼故事的介绍,第一次晓得古时读书人在圣贤经典之外,还在笔记里记录了这么多神叨叨的鬼故事,借用人类学上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析,形成了一项不同于大传统,也不那么正经刻板的“小传统”。这一小传统,谈的是情,讲的是日常,用阿城的话,得自于传统中国的“世俗”。谈吃,也是阿城笔下的一大特色,原来吃也可以这么有文化,这么有料,真真是长见识了。
当然,阿城也在讲道理。他说,常识最能解构权力。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来说,亲身体验过没有常识的癫狂年代,常识的稀缺更为要紧,常识也更加可贵。跟许多其他“过来人”讲述受难经历来控诉不一样,阿城还是从有趣入手,通过介绍研究成果来揭示曾经的荒谬,既有人性因素,也是环境使然。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四):你是个有常识的人吗?
这是第一次认识阿城,以往从来没有看过阿城的文字,看了简介才知道是位大家。看来阅读面还是太浅。
粗粗读来总觉得文字有些许尖锐,但又不那样明显。
也觉得阿城是个挺有趣的人,在伴读中读到旅居台湾时,被安排住在安静山边,事后阿城问下次能否住永和豆浆楼上,深觉人总与表面印象不同,看着“退隐山间”,也许最爱“入世”。像现在的自己,虽看着爱热闹,但到现在的年纪,已越来越喜欢安静,平日休息听不得半点“杂音”,连过年都开始觉得麻烦,嫌太嘈杂。表哥问我想要如何,我回只需一椅一茶一书,让我一人坐着便很好。表哥曰:无病**。大概他觉得秀才遇到兵吧。
扯得有些远。
阿城的观点都挺新颖且平实。最喜欢的有两点,其一是艺术与催眠中阿城说权威具有催眠之效,艺术也属催眠,同时阿城告诉我们不要去揭穿。揭穿有何意义,要活的那般明白干嘛呢,就如美丽的谎言,只要能使人快乐或有所得,无需揭穿。其二是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这篇读完非常想找《阅微草堂笔记》来看,实在有趣。阿城说,小说中的议论,读者一般会略过,读者如逛街的人,看的是货色,吆喝不大听的。但个人认为,正如大街上少不了吆喝,小说中也少不了议论,少了吆喝,会像菜中无盐。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它,收获良多,深觉自己算是个没有“常识”的人,许是文化的蛋白酶种类太少,要多多补充才是。
上一篇:《活肝》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隐形怪物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